APP下载

中等生妈妈的高考打怪记

2015-05-30张荣

女性天地 2015年9期
关键词:苦情儿子妈妈

张荣

入园、入学、小升初、中考、高考。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这一个个路标似的节点,是为人父母者一次次冲锋陷阵的隘口。对经历了一次次战斗的过来人来说,回忆过往不胜感慨—那些还在路途之中的人们,充满了未知与焦虑。

本专栏将连载《中等生妈妈的高考打怪记》的部分章节,真实呈现一个妈妈在儿子升学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书中称之为“怪”的那些拦路虎,是焦虑的情绪、不合理的期待、亲子关系的僵持,等等。作者与“怪物们”厮杀鏖战,本书便是这过程中各种体验的真实写作。主人公中等生是南宁某中学的学生,本书为非虚构类文本。

本书在当当网、卓越亚马逊网、京东网、各大新华书店有售。

我当了18年的妈妈,第一次因为要和儿子在他18岁生日当天讨论关于责任和担当的话题而感觉充满了压力。我要尽职地履行好母亲的责任,在儿子18岁成人的时候,把他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坦诚地交给他。

母爱不是苦情戏

早上醒来。2013年的3月6日7点。

18年前的这一天早上7点,我在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中学着开始做妈妈。

到今天,我已经做了他18年的妈妈。

这一天,收到了他爸爸发来的短信,接到了他爷爷、舅舅、外婆、表哥打来的电话。

这些生日的问候、高考的祈福我都将代为转告。我会准备好生日礼物,还有一场代表了成人礼的深刻谈话。

我当了18年的妈妈,第一次因为要和儿子在他18岁生日当天讨论关于责任和担当的话题而感觉充满了压力。

每周三的晚上,是我在网络上进行精神分析个人体验的时间,到这周已经进行了76次。高三上学期接近尾声的时候,学习强度明显加大,我增加了一次在周三晚上去学校的“探班”。时间刚好安排在个人体验的工作会谈结束后。我顺路捎带一点作宵夜的食品,与下晚自习的儿子在学生公寓的楼下见个面,说说话。

第一次在晚自习之后去学校看孩子,才知道原来有那么多的家长利用这个时间来“探班”。夜色中,公寓楼的几百个窗口透出的灯光映照得周围亮如白昼。一对对家长和孩子在公寓楼外的草地上、树影下轻轻说着话。周末之外多出来的这个固定约会,我和儿子都感到愉快和放松。

但这个周三的约会,与以往相比有着特别的意义。

一切似乎早就安排好,只是等待着去完成。在与儿子谈话之前,先有我与P师的工作会谈,从P师那里获得的能量和支持,让我对晚些时候与儿子的见面有良好的感觉。

50分钟的工作会谈时间,我把对“责任和尽职”的讨论定为了今晚的主题。与P师一起工作的将近两年里,我们相互已经熟悉了对方的表达方式。每次50分钟的时间,我似乎都是内容的主导者,话题由当下困扰自己的某个现实结节或阻梗开始,自由地顺着一条看不见的河床基底回溯或推进,当某个左右行为和习惯的潜意识露出水面时,那些困扰便会云开见日、豁然开朗。

儿子18岁了,独自养育他的16年,从一开始我就在心里定了一条最基本的戒律:任何情况下都不许用任何变相的“苦情”给儿子施加感情暴力。见过太多太多的单亲妈妈,确实付出了比双亲家庭多得多的牺牲,同时这种牺牲也变成了孩子要加倍奉还的感情债。

“为了你,我如何如何,你若不努力,就对不起我这些年的辛苦。”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句式。

有些单亲妈妈会直接以语言的方式对孩子晒艰辛。更多更隐性也更可怕的苦情,是当妈妈的人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不让自己快乐,不让自己开心,不让自己有尊严地享受生命中应该享受的阳光。这种苦情和悲情未必从妈妈的嘴里亲口说出来,但总有办法让孩子产生深深的负罪感,让他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存在剥夺了妈妈快乐的权利。

“这条戒律我守得很严。从离婚那天开始,我就绝不在儿子面前诉苦。”面对P师,我很肯定地说。

“是不苦情,还是无苦情?还是不用你刚才列举的那些方式,不在儿子面前苦情?”P师问我。

我陷入沉默,思辨的沉默。透过P师问题导引的那个方向,那扇门的缝隙,我得以进入到一间被我紧闭的暗室。推门进去,那里面存放着我十几年来打包的所有“苦情”。

那一次儿子考了全班倒数第五名,我在极度失控的情绪下,都没有吐出半个与“苦情”相关的任何字眼,确实死守了戒律,但那比起“苦情”对孩子施加的感情暴力,有什么事实上的区分?我守住的只是我浮在表面的坚强,里面隐含着更加锋利的“苦情”刀刃。

在儿子说出百日誓师并不励志时,我表面回避了情绪的升级,匆匆收场,接下来的行为却是希望找到老师帮忙对孩子举起大棒。这种逃避,不都是“苦情”未得其果后的不甘罢休么?

在被我紧闭的暗室里,那些我精心打包碼放的“苦情”,悉数掀开包袱皮向我打招呼,我都认得出他们。他们露出了本来的样子反倒好,省得我要花力气把他们假装成别的样子。其实这些我自己害怕看到的“苦情”,并没有什么见不得人,只不过是一个母亲对孩子应有的期望;只不过是作为一个母亲必须要让孩子学会的承担;只不过是因为在需要教会孩子责任和担当的时候,我对“单亲”太自卑,太在乎别人(包括孩子)识别我的懦弱。所以,我让自己看起来很坚强,把一切搞得看起来很复杂。

我感应到了身体和神经通道上的某个关卡轻微地“咔嚓”一声松动了。我敞开暗室的大门,顺着P师洞察的目光,让内心光亮起来。P师不失时机地帮助我认清了早年“苦情”在我心中打起来的结。那是关于我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候的另一个被养育形成的冗长故事。就像我们每个人的人格,总有它自己的缘起。也只有到了自己养育孩子、教育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面对困扰和解开困扰时,才有机会发现自己和解放自己。

“等下我要对儿子的18岁成人谈话,我到底该怎么说?”我问P师。

“不知道。”P师当然不会回答我这样的问题。不过,答案貌似就在附近。

还有3分钟就要结束这次会谈,我突然换了个话题问面前这位年轻的博士:“你高考前用功吗?”“当然。”“用功到什么程度?”“手不释卷。”“是你妈妈逼你的吗?”“没有。”“那你为什么知道用功?”“要不我怎么会有今天!”似乎机械的一问一答。

只剩1分钟了,我又回到主题,咕哝起来:“我也希望我儿子像你一样,手不释卷地努力学习,我也希望我儿子和你一样有成就。”

“那你为什么不这么告诉他?”P师略略加重了语气。

我欣喜地看到了答案:“我知道了,其实坦诚就好了。”

是的,坦诚就好。在儿子十八岁的时候,我能真正坦诚地和他对话。我要尽职地履行好母亲的责任,在儿子十八岁成人的时候,把他对未来的责任和担当坦诚地交给他。我会坦诚地告诉他,我爱他。

在我少有的成功经验中,阅读是我非常愿意与人分享的话题。很多父母会有担心:那么多的渠道和读物,如何辨别良莠?只有培养孩子自己的审美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办法。儿子阅读的習惯,对书籍的审美水平已经逐渐成熟,甚至,尚未定型的气质中都已经显露出了一些让人着迷的书卷气息。

阅读,我送给儿子最豪华的传承

周末暴雨,儿子带去学校换洗的衣服没有干。我跟他约好,在周二晚自习前的间隙给他送到学校去。

周二中午我特意去超市买了几样他喜欢的小零食。虽然是17岁的大小伙子了,但毕竟还是个孩子,打开包包如果里面除了几件换洗的衣服外没有一些小惊喜,孩子心里多少都会有些失望。不记得儿子什么时候开始不再提要求,说要吃这个买那个了。我现在常靠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的感受推及儿子现在的需求。

犹豫了一下,我把那本《爱的艺术》也放进了包里。

第一次读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应该是大学时代的事情,那时是冲着书名借来看的,当时记得的也只是关于爱情的只言片语的浅层共鸣。几十年后,再次深读《爱的艺术》是因为工作缘故,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和学习。

周末晚餐后的闲暇时间,我拿起正看着的这本小书,把书页上映入眼帘的一段话念出声来:“不是说拥有财物的人是富裕的,而是说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害怕受到损失的吝啬鬼,不管他拥有多少财产,从心理学角度看,他是一个贫穷和可怕的人。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却是富有的,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予,丰富了他人,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

随后,我们母子俩聊起关于贫穷和富裕、给予与回报、习惯与性格、爱的能力与对象的看法,阅读的话题常常能激起儿子的谈兴。然而,我仍然是一个无可救药的实用主义者,如此尽兴的讨论还是被我拉回到了扫兴的话题——考试。我让儿子就着“爱的艺术”这个题目,说一说如何写一篇作文。并说,你可以把这本书里面的一些经典段落背下来,不论你遇到什么样的作文都能用作素材,如此种种。儿子意兴阑珊,讨论作文如何写远没有刚才听我念书给他听的那份轻松和专注。

我仍是无法真正放下功利短浅的高考竞争。我不仅破坏了这一刻母子之间美好的交流.还有悖于自己一直以来对于儿子阅读的态度。在我心中,纯粹的阅读应该就是纯粹的享受,享受文字的美好,享受情感的共鸣,享受精神的升华。并且,我内心深处也常有一种欣慰,欣慰于儿子小小年纪就知道了读书之乐。他每次从书架上取下书来翻阅的时候,我心里就有一种安全感,似乎看到了他今后漫长人生旅程中一个可靠而有力的伴侣。

因为动机不太纯粹,原本打算让儿子带去学校背的《爱的艺术》,当时就没好意思让他放进书包。其实是我多虑,现在的高中生不会因为家长的一厢情愿就毁了他心中的美好或者树立起他心中的权威。

《爱的艺术》是一本好书,我愿意和孩子一同分享。平复了内心小小的冲突之后,我把它和巧克力一起装进了送给儿子的包裹里,希望孩子在繁重的课业之余,能享受到更多的美好。

对于课外阅读,我的态度应该说相当开放。首先,我从不会担心课外书籍的阅读占用了课业学习的时间。儿子每周回来都会选择1~2本书带去学校,大部分都是他喜欢的推理小说。在我的脑子里面甚至都没有“看书是否会耽误正课学习”这样的念头闪过。

另外对于书籍内容的选择,我也基本没有限制。我没有将爱情或者性爱的话题视为洪水猛兽。17岁的孩子正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自然都会有许多异样的情愫萌动,它需要出口,需要满足好奇,也需要正面的引导,作为母亲的我哪怕再坦然,在集体无意识的社会文化环境下,若和儿子交流关于性和爱的话题,我反倒觉得他一时难以接受。书籍是一个可以借用的渠道,孩子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索取、甄别、吸收。

很多父母会有担心,那么多的渠道和读物,如何辨别良莠,那些暴力、色情、堕落的内容怎样才能防范?或许,真的防不胜防。只有培养孩子自己的审美能力才是最根本的办法。阅读是一种习惯养成,从孩子开始学会阅读时,就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高品质的正版优秀作品,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和成熟,他自己就有了辨识好坏的能力,那些糜烂的垃圾根本就不会进入孩子的视野。

在我少有的成功经验中,阅读是我非常愿意略带自豪与人分享的话题。儿子阅读的习惯,对书籍的审美水平已经逐渐成熟,甚至,尚未定型的气质中都已经显露出了一些让人着迷的书卷气息。

下期预告

我们爱美食,我们爱电影

我们从不把严肃和沉重的话题带上餐桌,欣赏和品尝美食就是当下最开心也最重要的主题。关于美食的主题,打开了许多我和儿子向往的通道。美食还像一个神奇的容器,儿子一周学习的紧张,我一周工作的疲惫,甚至,过于单调的情感结构,偶有冲突的亲子关系,在一个优雅的餐厅和赏心悦目的菜品中,顷刻都被化解消融。越是到后来的高考前紧张阶段,一顿完美的美食就越成为了我和儿子能量满满的休憩地和加油站。

轻松快乐,是妈妈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突然有一天,妈妈也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需要向儿子请教,妈妈对儿子简直充满了敬佩和仰慕。过去从没有过的情形出现了,在儿子和妈妈的对话里,儿子显得那么自信那么独立那么像一个可以给妈妈帮助和支持的男人。

猜你喜欢

苦情儿子妈妈
打儿子
断崖苦情
论袁宏道的疾病书写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妈妈去哪儿了
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