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语录
2015-05-30
危机事件是指任何可能危及组织及社会的最高目标和基本利益、管理者无法预料但又必须在极短时间内紧急回应和处理的突发性事件。
危机事件的一般特征:破坏性,对组织或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突发性,出乎决策者意料之外;紧迫性,应对和处理行为具有很强的时间限制;公众性,影响公众的利益、公众舆论高度注意。
公共危机影响范围具有公众性,必然成为媒体事件、公众性事件,从而导致公共关系危机。这一事件发生后,不仅要面对事件的直接关系人,还要面对公众、舆论、媒体和整个社会。
公关危机是一种特殊的危机状态:关系危机、舆论危机、形象危机、声誉危机。它伴随各种具体的危机出现,却不能仅仅用具体的技能手段、业务手段、经济手段、政治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去处理。处理危机的一种方法就是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协调的方法去应对和化解危机,帮助组织控制事态、解决矛盾、处理纠纷、化解冲突、引导舆论、維持关系、争取支持、重建信心、挽回影响、重塑形象。公共关系危机主要是组织的声望危机,主要承受的是公众压力、舆论压力、社会压力。
危机的预防要监控危机易发、频发部位,加强制度性防范。危机还未发生时,我们就要进行危机的预防,进行危机教育、培训和演练,提高一线人员良好的危机意识和危机反应能力。
危机预防有两个定律,只要问题存在,风险永远存在:只要人犯错,危机就难以避免。在紧急状态下,人们的行事规则容易受到最先行为者的带头作用的影响,从而形成“紧急规范”。“紧急规范”一旦产生,就会对其他人的行为起到导向作用。
面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组织应该成为“紧急规范”的首创者和实施者,通过正确的“紧急规范”影响公众的行为,令公众同心协力,步调一致,共同战胜危机。制定危机管理预案有重大意义,一是在冷静的时候能够明智地作出决定;二是预先考虑如何对付危机,能从容地吸取各方面的建议;三是预计计划能在危机来临时目标集中、决策迅速、反应快捷、掌握主动;四是预先计划能使各方面都有心理准备,从容面对;五是预先计划可保障紧急状态中的资源供应;六是预先计划能降低成本,减少损失。
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危机意识。我们应该以积极、健康、科学的心态去面对危机!只有认识到危机管理的常态性,才能做到非常状态下科学有效的危机管理。防患于未然,做好危机前的预防、预案与沟通,将避免或使危机危害降到最低。
(摘编自往届全国学校品牌大会发言稿,发言者为著名公共关系学者廖为建)
编者语
廖为建(1953年3月~2013年4月28日)是我国的著名公共关系学者,将公共关系引入国内高校的第一人。他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1984年在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任中山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系主任、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公共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务。廖教授创立了中国大学的第一个公共关系专业(中山大学公共关系学专科和本科专业),其学生还首创了全国高校第一个公关社团,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学哲学出身的他为公共关系专业建设投入了毕生心血,认为公共关系的终极价值是和谐、共赢,主张将“传播管理”作为公共关系学的核心概念,是国内公共关系“传播管理学派”的倡导者。受廖教授的影响,《学校品牌管理》创办了全国教育类杂志的首个“公共关系”栏目,也是唯一一个“公共关系”栏目,一直坚持到今天从未间断。
学校的公共关系非常重要,学校既要处理好家校关系,也要处理好学校与政府的关系、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学校与媒体的关系、学校与企业的关系等,这是一门很大的学问,需要专业人士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意见。尽管企业管理的课酬相对较高,而且还要从百忙之中抽空出来,但他总是不计较这些,优先考虑给我们的校长朋友讲课,在不时地奔忙于全国各地,令人感动。
廖教授的胸怀是博大的,在他功成名就之后加入了中山大学新组建的、由著名传媒人胡舒立任院长的传播学院。从资源和效益好的政行学院到传播学院重新创业,当时的他的这一决定让很多人不理解,但这正是廖教授的胸怀和境界!
廖为建,他是中国高校公共关系第一人,不仅成就了中山大学的两个学院,其“公共关系”思想更为学校的发展打开了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