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预习的策略
2015-05-30刘锴宁
刘锴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实现高效课堂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效预习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石。在“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新理念的指导下,本文从作者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出发,阐述相关策略。
一、根据年级段的特点布置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的内容涉及面比较广泛,但一般都围绕着“识字写字”“阅读课文”等方面。在布置预习内容时,一定要结合各年级段特点。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布置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会读”和“会写”;在“阅读”部分提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要求不能太高,对词语要能联系文本及生活了解在文中的意思,对课文只要能有一定观点看法就行了。中年级学生已經有了识字、写字的基础,在识写预习上应提出高一点的要求,比如会使用字典、词典,把字写工整等;阅读方面也要提高要求,“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作用。能借助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生字词的意义。”“会初步概括主要内容,体悟感情。”“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人物形象和优美语句,能与他人交流所感。在布置阅读方面的预习题时,就要依据要求,结合自己的预设,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为课堂深入感悟作准备。高年级一般不布置识字、写字的预习,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识写能力。在阅读方面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词语不但要理解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感情色彩,还要体会其表达效果;对文本要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初步领会表达方法。在布置高年级学生预习题时,就要侧重于阅读方面,而且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比如,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可布置这样的预习:(1)联系上下文,说说“启示”“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等词语所要表达的意思。(2)读读课文最后一节,思考最后一句话的意思。(3)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具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怎样才能养成滴水穿石的精神?
二、注重有效预习的方法指导
1.很多时候,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这样的声音:“同学们,你们预习课文了吗?”回答则是整齐响亮的“预习了。”但要问起他们是怎么预习的,则除了读几遍课文外就没有其它答案了。当然预习时读课文是必需的,但只停留在读课文上是远远不够的。
2.圈点标注课文。如我在教学《望月》时,预习时学生对“黑色剪影”一词产生了疑问,课堂上该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这一问反而激起了更多同学的探究的欲望。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大家讨论,并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才豁然开朗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预习时看似简单的圈点标注,却是学生在预习时的思维的真实流露。所以我们常常会看到那些乐思好学的孩子常常把书上标注的满满的,每到交流发言的时候,说起来也是头头是道。
3.理清课文思路。预习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写了几件事,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4.结合课文练习课后的思考练习题,通常是课文的主心骨,解决了这些就能领会课文。所以预习时结合课后练习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月光启蒙》一课中,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只拣儿童多处行中》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就能找到春天?预习时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思考,教学时学生能更快更好地走入课文,与文本进行交流。
5.查阅相关资料。有时候课文所讲述的内容只是局限在一定的范围内,仅仅通过读课文学生了解的内容可能还不够全面,这就需要学生预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了解。如《秦兵马俑》一文,课文虽然通过语言文字对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形象鲜明作了深入的刻画。但很多同学不会满足于这些,他们还可能对兵马俑的制造、历史、发现……感兴趣。如果课前学生们对兵马俑有了全方位的了解,那么在课上他们对文字也会有更深的体会的。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走马观花地读几遍课文,给生字注下间就草草了事。这种预习是无益处可言的。针对上述两种情况,我从两个方面进行培养指导。
1.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预习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预习和提高自学习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有了兴趣,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而兴趣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时间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如果一开始,教师就对预习提过高要求,作过硬规定的话,学生会觉得负担重压力大,就会失去兴趣而采取消极的态度来对待。为激发学生兴趣,我们可以逐步提问来引领学生在阅读中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可以通过简介作者、介绍创作的时代背景等激发学习阅读课文的欲望,体验感悟作者当时的心绪和情感;还可以开展一些对新课文的朗读、提问的擂台赛等活动……学生初学预习,教师除在课堂上加以指导外,还要挪出部分时间给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预习,待学生有一定基础时,再逐步迁移到课外;这样使学生逐渐喜欢上预习这一学习活动。
2.真诚鼓励,养成习惯。教师不能每次把预习布置成放羊式的口头作业,这将会使预习流于形式而无实效,应帮学生设计预习纲要,让学生学会做预习笔记,对于预习笔记要认真批改。
总而言之,课前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预习这个头开好了,就能为课堂教学搭好桥铺好路,大大提高课堂效益。反过来,课堂教学也应与课前预习相呼应,教师要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备课方案,对预习的行为结果要进行检测,一是为了了解预习情况,对学生自学情况作出分析评价;二是要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展开教学,真正做到“教”为“学”服务,否则,课前预习的作用体现不出来,学生就会失掉主动学习、积极配合的热情,那将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悲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