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任中央领导人的地方往事
2015-05-30徐浩程舒炜
徐浩程 舒炜
主要是锤炼自己的能力
1982年到1985年间,习近平先后担任正定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
“正定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真正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从政的起步点,我的基石在正定。”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见正定县招商代表团时如是说。
与前几届党和国家领导人成长渠道稍有不同,新一届领导人不少都有市县区一线工作经历。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携妻子彭丽媛回到正定,说:“我从政的始发地在正定。在这之前不能算。之前我插队七年当大队党支部书记,那是在基层;后来在中央机关,那是当工作人员。”
习近平给时任正定县副县长王幼辉的第一印象是,“穿着一件绿色军装,看上去不像干部”,“打扮像个炊事班长”,“在一般人看来,这位县委副书记好像有点‘土”。
好在,这种平民气,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可以迅速助其打开工作局面。
习近平在正定养成经常骑自行车到各个乡、村去考察的习惯。后来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提升了这种风格,他说:“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地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应该跑遍所有的县市区。”
要学会化解压力,
也要扛得起压力
越到地方或者一线,工作越具体,跑得越多,了解得越多,面临的责任和压力越大。国务院副总理马凯也曾感到“棘手”。
1986年,马凯出任北京市物价局局长。当时全国刚好进行价格改革,政府对很多商品放松价格控制,矛盾也接踵而至,“天天同代表各种不同利益要求的人打交道,解决了一批棘手的价格矛盾,又冒出一批新的价格矛盾”。
问题解决不可能人人都满意,所以当时一些人称物价局为“涨价局”,另一些人则说是“压价局”。马凯自然“坐在了火山口”,也“饱尝了酸甜苦辣”。
马凯爱写诗,出版过数本诗集。但在北京市物价局这段日子,他几乎没有诗作问世。还好,他比较豁达,只是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
地方或者一线的压力,还有很多源于权力与责任的差异。上有中央政策、下有地方需求,地方官员身在其中,需要两头兼顾。当然,有时候,也要学会扛得起压力,在重压之下前行。
俞正声在青岛任市委书记、市长时,就顶着时任副总理朱镕基的“肝火”,解决青岛啤酒问题。
1993年,青岛啤酒在香港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内地企业。这是朱镕基拍板“点将”,俞正声亲自率队到北京“公关”,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的结果。这是好事。
可惜三年后,好事变成了坏事——青岛啤酒经营不佳,朱镕基大动肝火地说,青岛啤酒和龙井茶是在世界上真正叫得响的名牌,“一定要保住这两个品牌,谁砸了这两个品牌,就严肃处理谁!”
俞正声当时面临的压力被形容为“令人心惊肉跳”。权衡了三个月,最后青岛决定换将,为青岛啤酒谋了一个扭转局面的董事长。
多年后,俞正声谈起朱镕基时称,“朱总理是好领导……我刚到北京的时候,有一个朋友跟我说,你要想说服朱总理,就得他硬你更硬”。
要做得成事,也要经得起非议
说千道万,地方工作还是得做事,做成事。
1988年刚刚调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就着手处理官员违法占地建房的棘手问题。他不断权衡,一方面,如果清房可能会涉及两三千名干部;另一方面,当时民众对这些“看得见的腐败”意见很大。
习近平下决心解决这一问题,被他列入调查的干部多达2000多名。
后来有媒体问他:“这些被处理的干部还恨你吗?”习近平称:“对我没意见,而且我走的时候,也还是难分难舍的……我跟他们无冤无仇,我就是来讲一个公道,我们干部不要去伤害人民的利益。”
做成事,把握大势非常重要。
众所周知的是,汪洋在安徽铜陵以一篇《醒来,铜陵!》拉开了一场有关思想解放的大讨论,随后进行了打破“三铁”(铁饭碗,铁交椅,铁工资)等大刀阔斧的改革。这些举措与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的大势不谋而合。
当然,不是每个地方官员都能遇到这样的时代节点,也不是每次都能提前把脉历史。这时,等趋势已经开始明朗,机遇也来了,就要抓得住。
俞正声之所以能在烟台推动住房制度改革,是因为此前国务院已经将烟台、唐山、蚌埠确定为全国房改试点城市。
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俞正声曾直言:“住房制度改革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它比放开菜价、肉价困难得多,比机构改革还困难。但是,即使困难,现在也要动手搞。”
但这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正是从烟台开始,俞正声奠定了在中国改革开放棋局中住房制度改革领域的地位。
1997年,俞正声出任建设部党组书记、副部长。有记者问他:“您在烟台当市长的时候就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房改,在青岛当市长的时候,又把市委、市政府机关大楼给卖了,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论。不过连房地产专家都评价说,这是非常高明的决策。请问,这对您出任建设部副部长有没有什么关系?”
对此,俞正声没有正面回答,也没有否认。
如何搞好地方人际交往
当好地方官,不光只是能加班、熬夜,更需要人际交往中的亲和力。
曾担任河北承德行署办公厅秘书的薛树旺回忆,当时承德行署的几位副专员,都是比专员栗战书年长许多的老同志,但对他都相当尊重。当时的地委书记是胡振国,两位党政主要领导在工作中也是一种非常和谐的关系。“这种尊重与和谐不是因为战书的职位权威,更多是来自于他宽以待人、真诚正直的人格魅力”。
栗战书有一个“三不”原则——不整人、不耍滑、不偷懒。栗战书曾在一次访谈中直言,既然在一块合作共事,就应该坦诚相见,互相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股力量。
地方领导特殊的身份和职务,决定了其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在这些综合素质中,口才艺术是重中之重。能言善语,是其素养、能力和智慧的全面而综合的反映,不少中央领导在地方市县任职时,语言表达能力都很强。
“中国人宴会上的习惯是先致辞后吃饭,这样做的好处是把该办的事办完,沉住气,不慌不忙地吃;而欧洲人是吃起来后再讲话,这也有好处,不会饿肚子。今天我是入乡随俗——吃饱了再说。”这是汪洋在担任铜陵市长时,在友好城市德国马尔巴赫市一次晚宴上的致辞,后来被收入《演讲与口才》杂志的文章里。
向来“挑剔”的央视名嘴崔永元曾表示,在自己访谈地方官员的所有节目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栗战书:“我很喜欢这个人,我问他时,他没有长篇大论,把事说清楚就完了,不装饰,让人非常舒服。”
当然,善待老干部,也是一条重要经验。
习近平在正定时期,在妥善解决老干部生活问题上定了两点:一是看病不排队优先就诊,医院开设老干部病房;二是“两费”问题(公用经费和特需经费)要从宽。
1984年,正定全县各部门都没有进口小轿车,习近平决定先给老干部局买一辆让老干部用;在房子紧缺的时候,他把县委、县政府合用的大会议室腾出来,作为离休老干部“调神健体”的娱乐活动室。
正定的老干部曾对习近平有过这样的评价:“他是个年轻干部但很老练,他是个高干子弟但非常朴实,他身为县委书记而无架子。他工作严肃认真,办事慎重稳妥,善于密切联系群众。”
(李云贵荐自2015年7月10日《传奇揭秘》 原标题为《向领导人学做地方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