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迷思
2015-05-30綦郑潇郑邦义郑锦红
綦郑潇 郑邦义 郑锦红
摘 要:二战之后,社会学领域开始出现对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发展进行专门研究的议题,发展社会学进入人们的视野,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世界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发展社会学的理论研究也在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之后开始进入反思的阶段。那么在这一过程之中,发展社会学的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变化,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现今南北之间差距不减反增,全球化背景下后起国家的出路到底在何方?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回答或许能够形成一个逻辑的链条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发展社会学中的“发展”之意。
关键词:发展;发展理论;南北差距;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什么是发展?这应该是接触发展社会学的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对于一个从小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熏陶的大陆学生来说,我的第一反应便是高中政治课一中“发展是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事物到新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的定义,但在发展社会学中,发展是什么呢?在20世纪50年代,现代化理论被提出,这种理论采用提二元对立的方法论,“二元”的社会状态,同时并存传统停滞的部门和和一个具有活力的部门,发展的意思就是现代部门逐渐扩张,直到完全取代传统部门(杨建华,2014)。因而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就在在各个层面进行“西化”,即将“现代化”与“美国化”、“西化”等同。那我不禁要问,“西化”的过程就一定是发展的吗?有比较才有差距,西方的东西就一定比东方的更好吗?其实在更早之前,东方社会就在向西方学习,追求所谓“进步”的过程了。日本在明治维新的时期学习西方率先在亚洲崛起,而中国在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时期也针对全盘西化和否定西化掀起了全社会的讨论。其实,在谁更进步,谁更先进的问题的思考中,我们应该看到它背后所掩盖的文化差异,要用历史发展的视角去看待。与以理性思想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契约型西方社会不同,作为东方文化代表的中国社会是以血缘宗亲为传统发展起来的,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与思想传统,学理上无法否认的基本事实是: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已经基本合扰,任何一个国家一种社会都无法避开,而全经是西方社会的全球化,是由率先进行并实现了机器大生产的现代化的西方国家所推动的。相比起中国“私民社会”的权利本位,西方讲求公民社会的权力体系,似乎更合乎人的尊严(陈春文,1999)。因而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现代化理论将“西化”看成是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出路,比起发展中国家现有的文化传统,西方世界的制度体系更能带来人的解方,创造有利于个人生存的环境,从这一角度去理解,现代化理论的学习,西方也是不无道理的。
现代化理论的西化概念在60年代遭到了依赖理论的批判,这种探讨发展中国家发达原因的理论,认为西方化过程是不发达国家被纳入不平等的“中心—边陲”型国际经济体系依附化过程,正是它导致了西方国家的发达化与非西方国家的不发达化。依附理论希望通过外部因素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的落后现象。虽然这抨击了现代化理论,唤起了发展中国家的主体意识,但从将不发达归结于国家内部原因的一个极端跑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不过该理论在当时的条件下比现代化理论更有说服力,现代化理论受到批判后开始衰落。
我么可以了解到的是,现代化理论和依赖理论的提出只是在横断面上的比较与思考中产生的,缺乏与历史结构的思考。20世纪70年代结合世界发展的脉络,世界体系理论被提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世界体系约在500年前就出现,以资本主义贸易为基础,超越了国家界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日趋激烈的战争将世界划分为中心社会、边陲社会和半边陲社会,将世界看成一个系统,每个国家都是这个系统的构成缩影,各国间的经济活动关系就是世界体系内部的资本积累过程,资本积累过程的结果是“经济剩余”,不断地从边陲国家和半边陲国家转移到西方国家,以致后者越来越发达,前者越来越不发达,这是世界体系的总体规律的必然结果。
那么在这种世界体系下,我们只能看到南北差距的继续扩大吗?在全球化的世界形势下为什么会有南北差距扩大的情况出现呢?按照发展的期望,这种差距应该是变小,对吗?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金融、殖民的原因使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产生依赖,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影响范围的扩大使知识的力量越来越重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分工,而这种分工模式为发展中国家设下了陷阱,后起国家进入了只有增长而没有发展的低水平陷阱,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低端产业链(黄树东,2012)。原本就仅靠廉价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作为竞争力进入新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竞争、人才竞争而主导的世界市场,如何能不被拉大差距呢?而且后起国家的竞争化将随着想在世界市场更有竞争力的野心膨胀而越来直不明显。原本就具有科技、人才优势的发达国家又因知识与科技的累进性而更有竞争的优势。(谢宏仁,2013),我们可以简单将这一过程理解为: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这是由率先完成现货化的西方国家所主导的,因为他们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资源,从而将不发达国家卷入其中。为了使自己得到更好的发展,不发达国家在被迫中欣然接受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成为世界分工中处于低端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更加剧了发展中国家无法成为世界市场主要获得者的痛苦,因为他们的经济竞争优势日渐消灭,而发达国家因为科技人才优势再加上科技的自我增强的良性循环(谢宏仁,20123),而垄断了竞争力。长此以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因为知识的因素越来越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被压缩,新知识经济时代带来的知识落差造成的这种状况带来了发展研究的终结(谢宏仁,2013)。
可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终结”,我们就要任其发展下去吗?而且现在这种南北差距拉大的状况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矛盾,原本发展社会学就是要找出差距的原因以期缩小差距而产生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却只能为现实中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而衰化,这不是十分无聊吗?全球化的这种大背景也确确实实促进了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它是我们无可否认的事实,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为了差距的缩小而抛弃全球化。那么,后进国家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个人认为,在全球化、知识经济科技竞争的大环境下,发展中国家应当看到知识的力量,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逐渐摆脱对发达国家的技术依赖。当然这是一个需要付出银行代价的漫长过程,需要有十足的决心和毅力,想办法留住人才,努力在技术上有所突破。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少不了向西方国家学习的过程,这也无可厚非,关键在于是否有这样的决心真正的为国家的自主创新下血本。这又可以回到我在本文开篇的时候所提出的“什么是发展”这个问题。我想发展社会学的发展,经过之前的这一番叙述之后可以理解为对发展中国家如何缩小与发达国家间差距的思考。世界现代化历史表明,发展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向西方国家认同的过程,其中必然蕴含每个国家在各自的社会历史文化视野中的对发展的不同价值取向和模式选择(杨建化,2014),也就是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一成不变的模式对某个国家说来,你必须要跟随我走过的路进行发展才叫发展,否则就别想再和世界玩儿。选择符合本民族的发展模式才是重要的课题,当然还是之前所说的这种“扬弃”的态度和自主的探索发展是要付出代价的,就看发展中国家的决心和勇气了。
参考文献:
[1]杨建华(2014),(发展社会学研究的困境)、《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第3期总第157期,而100-108。
[2]黄树东(2012),《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第四章,崛起的陷阱,而94-110)。
[3]陈春文(1999),(全球化格局与中国的私民社会传统)《科学、经济、社会》第2期,第17卷,而75-80。
[4]谢宏仁(2013),《发展研究的终结,21世纪大国崛起后的世界图像》台北市,五南图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