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抗战胜利的文化密码

2015-05-30刘亚洲

党员文摘 2015年9期
关键词:甲午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

刘亚洲

精神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气质和文化品格,它深刻地影响着民族的生存发展。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政治上的胜利,也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而且还是精神的胜利,因此也是文化的胜利。

日本与中国:学习与被学习

中华文明有一个特点:中华民族一旦遭遇外侮,就会迸射出自强之光。中国总是在接近谷底时获得重生。甲午一役,中华民族走到了悬崖边。一个人只有站在悬崖边才会真正坚强起来,一个民族也一样。最惨痛的沉沦造就了最辉煌的崛起。中国被日本打败后,大批中国有识之士源源不断涌入日本,开始了向日本学习的过程。

两千年来,一直是日本学习中国,什么都学,用过去的话说叫“唐化”。甲午以来,日本人看中国的眼光变了,说话的口气也异样了。中国当日本的老师两千年,日本当中国的老师近百年。

中国这批远赴东洋的志士在那里初识了“德先生”和“赛先生”。这两位“先生”让他们的精神为之焕然一新。他们当中最杰出的代表是秋瑾、陈天华、周恩来和鲁迅。陈天华在写出了《猛回头》这篇呼唤中国人精神的檄文之后跳海自尽,“恐同胞之不见听或忘之,故以身投东海,为诸君之纪念”。以一己之死,求国家兴隆,在这些辛亥革命党人身上,依稀可见日本武士的影子。

鲁迅到日本原本是学医的。在选择拯救中国人的精神还是拯救中国人的肉体上,他毫不犹豫地挑了前者。鲁迅常常提到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国民性最差的地方是什么?三、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病根?三个问题都指向精神层面。

在那之后,又是因为日本人的缘故,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次运动,既是对日本的再批判,又是对日本的再学习。批判,是抵制它灭亡中国的狼子野心;学习,则是从一个民族的身上看到了另一个民族的背影,使中国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获得涅槃。至此,中国对由日本带来的灾难而进行的反思达到了最高峰。

五四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思想战争。五四运动的真谛在于,只有人的站立,才有一个民族的站立。尤其应指出的是,这场运动不仅仅是一场精神的启蒙,它还为民族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准备了一大批民族精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这场运动的尾声,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这是五四运动最伟大、最美丽的果实。

五四运动告诉我们,只有伟大的民族才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对手一致,结局迥异

甲午战争发生在五四运动前,抗日战争发生在五四运动后。这两场战争战场一致,对手一致,但结局迥异。在中华民族反抗外敌入侵的所有战争中,抗日战争最为惨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所有反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赢得最为悲壮。原因何在?就是因为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变。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认为,明治一代人是日本历史上最有声有色的一代人。而在中国,五四运动一代人则是先秦以来最有朝气、最富生命力、最具品相的一代人。明治一代人和五四运动一代人发生了猛烈碰撞,这是两个精英集团的碰撞。

中国古代描写征战的诗词都是凄苦的、哀怨的。然而看看毛泽东的战争诗,哪有一点凄惨的音调?最典型的是《七律·长征》。困苦到那种非人的地步了,毛泽东还吟唱:“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

甲午战争中,中国人“如死猪卧地,任人宰割”(李鸿章幕僚罗丰禄语)的情景令世界耻笑。抗日战争中,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屠杀比上一场战争更为酷烈。但日本军阀惊讶地发现,仅仅过去40年,这个大陆种群已经变得陌生了。甲午战争中,中国人只有两种情景,一种是悲惨,另一种是非常非常悲惨。抗日战争中,这两种情景改变了:一种是坚强,另一种是非常非常坚强。

特别是共产党员,内心极其强大。起初日本人并不在意,在打了一段交道后才引起重视。日军曾煞费苦心研究共产党和八路军、新四军。比如,凡听到别人说话就起立者,不是共产党员就是干部;询问出生年月,回答“公元某年”而不是“民国某年”者,多是共产党员,并受过教育。日本人对共产党越是了解,就越是敬重。

日军攻上狼牙山主峰,目睹了五位八路军战士跳下悬崖的壮举,肃然起敬。日军排成整齐的队形,向五壮士跳崖处恭恭敬敬鞠了三个躬。杨靖宇将军陷入绝境后,日军派叛徒向他劝降,他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这句话,让人触到了信仰的力量。

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胃里只有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点粮食,在场的日本人无不受到莫大震撼。日军头目岸谷隆一郎长时间默默无语。此后,岸谷隆一郎穷毕生精力研究中国抗日将士的心理。研究越深入,他内心受到的折磨越大。最后,他毒死了自己的妻子儿女后自杀。他在遗书中写道:“天皇陛下发动这次侵华战争或许是不合适的。中国拥有杨靖宇这样的铁血军人,一定不会亡。”

一个重生,一个毁灭

精神一变天地宽。中华文明浩瀚如海,一旦自省,它的大气象和大气魄就显现无遗。

抗日战争,中日两个民族除了在精神上对决外,就是在格局上对决。中国重新成为日本的老师。日本是个岛国,眼光不开阔。毛泽东的眼光则掠过千山万水。毛泽东看到,甲午战争时,日本始终是攥着拳头对付中国的,而中国却如张开的五指,极易折断。中国不能产生合力的深层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农耕文明,自给自足,只有个人,没有集体;二是精神世界封闭,不相信他人。民族的出路在于团结。

毛泽东摒弃前嫌,果断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开始合作。中国团结之日,就是日本衰败之时。日本军阀此时认为不能再拖了,于是匆忙发动全面战争。当时,八路军的武器还不如甲午战争时的清军,但军事思想非常先进,连美军都派人到延安学习八路军的军事思想。

抗日战争最艰苦时,毛泽东指出,日本妄图“消灭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他对抗大学员说:“我们‘抗大人,不能有一个是不抗战到底的!不能有一个是不反对投降的!”他提出“论持久战”,是精神上的长征,也是大战略。毛泽东是以思想家的眼光去把握战争风云大势的,能够高屋建瓴地抓住问题本质。

战略要有全局,而日本则特别看重局部。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打赢了每一场战役(太平洋战争后期除外),可是却输掉了整个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成为废墟,“国在山河破”,但精神上获得重生。这个古老的民族开始了新的生命历程。

战争没有在日本本土进行,因此,日本是“国破山河在”。这个“国破”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国家灭亡,还指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的死亡。日本民族的精神在这场战争中遭到重创,其完整性直到今天也无法恢复。

(吕丽妮荐自2015年7月1日《参考消息》)

猜你喜欢

甲午战争五四运动抗日战争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赫德与中日甲午战争
让听课高效起来——以《抗日战争》为例
从甲午战争得到的启迪
抗日战争(第一卷)
95年前的“五四运动”
《甲午战争百年祭》评介
甲午战争中的日本间谍
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精兵简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