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邵家彩子
2015-05-30聂国环
聂国环
彩子,又名夜叉纸,是一种纸制装饰品,造型美观,色彩鲜艳,逢春节与传统的红灯笼一起悬挂,相互映衬,给节日的农村增添几多喜庆与红火。其来源,据说脱形于佛教中的守护神“夜叉”,寓意祈吉祥、保平安、守财富。《栾城县志》在岁时节令记载:“腊月三十为除夕,俗称小年,家家户户挂红灯,挂彩子(夜叉),贴对联……”由此可见,彩子在当地人民传统节日中必不可少。一张小小的彩子,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展现了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
栾城区彩子制作流传已久,原始制作技艺于清朝晚期由山西传入,其中尤以邵家庄邵文清家族的彩子制作技艺最具代表性。邵文清家族制作的彩子色彩灵动,造型质朴,花样整齐,不仅在栾城小有名气,更远销到山西寿阳、榆次等地,被录入石家庄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邵文清,邵家彩子的第三代传承人,8岁起跟随父亲学习彩子制作技艺,至今已30多年。从她记事起,她的祖辈、父辈就整天在自家的作坊里忙碌,制作彩子。彩子,由毛头纸制作,经过合方、叠纸、绑纸、轧花、晾花、染色、晒干、抹平、捆扎成摆等10余项工序制作而成。制作彩子是个工夫活儿,一天到晚、一年四季没闲着的时候。逢阴天下雨的时候,邵文清就合方、叠纸、绑纸、抹平、捆扎;逢天气晴朗的时候,邵文清就赶紧晾花、染色、晒干。她的爱人说:“做彩子这活儿枯燥,全靠手工。坐不住的人,根本干不了这活儿。”但她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累,没有发过一声牢骚,而是默默传承,享受制作彩子的乐趣。邵文清手上磨出了好多茧子,早晨4点30分她就起床熬色,每天要叠300多副,而这一叠就是30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经济效益上,制作彩子的活计收效低,鲜有人问津。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更多想到的是去买现成的布制彩子,节省时间,很少有年轻人再去糊彩子,只有上年纪的老人们去买这些东西。彩子的销售量更是一落千丈,由以前的年销售量四十多万副降低到现在的不足十五六万副。当年彩子制作户达到10多户的邵家庄如今只剩下两家还在制作,其中一家还只是在农闲时把彩子制作当作副业来干。
在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的今天,邵文清仍在坚持着,希望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同时希望更多的人不要片面去追逐经济利益,静下心来去发现传统民间文化所包含的深刻内涵。
在工业化时代,传统手艺的生存和发展是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当成本和产量等因素成为考量一种产品是否能存活的重要方面时,那些沉淀着岁月痕迹、记录着民族基因,拥有精湛技术的传统工艺,难免就会在喧嚣的商业浪潮中没落,甚至消失。作为石家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栾城邵家彩子,同样面临着这个时代命题。
(责编:刘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