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家山不厌看
2015-05-30王明明
王明明
北京画院作为一所集创作、展览、研究、收藏、教学为一体的专业机构,在2005年北京画院美术馆开馆伊始,就确立了以院藏两千余件齐白石作品及丰富的20世纪名家作品的收藏为基础,建构齐白石作品的常年陈列及“20世纪中国美术大家系列展”两个品牌性展示与研究项目。经过十年的努力,已完成十个院藏齐白石专题展览及三十余个20世纪美术大家展览,出版了系列画册及研究文集。不仅获得学术界的好评,而且在社会大众中取得广泛反响。2012年5月14日,在建院55周年之际,北京画院成立了两个中心——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傳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其中,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的工作重心放在对传统经典书画创作规律的研究上。经过三年的酝酿,今年,正式启动“中国古代书画研究”系列研究项目,以北京画院美术馆及理论研究部的展示与研究力量,对中国古代书画进行系统研究。本次北京画院与南京博物院共同举办的“唯有家山不厌看——明清文人实景山水作品展”,便是利用博物馆的藏品优势资源与北京画院的学术研究成果,向观众展示中国古代书画的独特魅力。这是一种新的展示与研究模式的探索。自2012年起,北京画院已逐步与南京搏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山西博物院等各家专业博物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形成了美术馆界与博物馆界联合展示方式。这一优势互补的新模式,必将以更新颖的形式为观众呈现更多的传统艺术经典之作。
中国山水画滥觞于魏晋南北朝,在宋元达于高峰,明清文人山水画极为兴盛。本次展览以明清时期文人实景山水画为主要呈现对象。实景山水,作为中国山水画中一个独特类别,多以写实手法描写自然山川、名胜古迹、园林宅邸等真实景致,现今留存画作十分丰富。在本次展出展品中,既包括如文徵明、石涛、龚贤、髡残、王犟、杨文骢等绘画大家之作,亦含有以表现山水风貌或园林景色擅长的小名头画家画作。其中近半数书画作品属首次公开亮相,为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提供了新视角。
本次展览的一大特色是以学术研究带动展示呈现,引领观众在品味书画作品的同时,进入艺术背后所隐藏的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通过这些明清实景山水画,观者可以体会江浙文人的行旅风尚、明清江南的地域意识、私家园林的筑造热潮、古都金陵中的遗民喟叹、万里壮游中的寻亲孝行、隔空遥想的山水寄情等等。凡此种种,又无不与此时文人对家山故土的理解相关,故展名日——“唯有家山不厌看”。以上思路既作为展览方式得以呈现,同时也汇结为画册中的研究文章。
北京画院的美术馆及理论研究部有着自己的特色。每一次的展示与研究,都面对当今美术发展中的困惑及在继承创新中的难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探讨。本次展览即是针对古人如何对待眼前之景这一问题展开的。不同于当代画家以照相写生再转换为绘画创作的方式,古人是通过游历观察、目识心记来表现其心中山水。其中一部分画家以写实方式描绘其居住环境,另一部分画家则在山水游历中表达自身的文人情怀。可以说,实景山水画表现的虽是眼前之景,画中笔墨却体现出文人的主观情感与学识修养。我们若能静下心来仔细品味,确能感受到这些画作之间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内在品味与外在风格。从这种意义上说,当我们面对几百年前的古人画作时,是不能带有今人眼光及评判标准的,而应胸怀敬畏之心,真正进入古人传统及历史语境中去,细心揣摩古人心中山水及其表达方式,如此才能体会这些看似区别不大的明清山水画作的独到之处。这同样也是当F研究中国古代书画所需的正确态度。
中国古代山水画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独特的美学表达方式。研究中国古代书画,不仅需要认识笔墨、理解书画关系,更需要体悟古代文人所讲究的书卷气息。以现今眼光看,这些古人之作也许没有当下所强调的革新性、现代性与冲击力,但基于儒释道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古代书画,具有其特有的内敛静谧之气。文人在山水中身历其境的游历,在游历中与高人友朋交流。对于山水的认识,对于人世的修养,二者勾连在一处,漫溢于一幅幅实景山水画作之中。在这其中,既有身为读书人对人世为官的渴望,又有不被重用逃遁山林的隐心,多方面情感与思想的纠结产生了古代文人对山水的特殊理解。
从这层意义上说,今人对古代山水画的借鉴不应仅仅停留在笔墨层面,更需理解古人观察山水、认识世界的方法。希望通过本次展览,观者可以从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实景山水画中选取自身所需的经典之作,进入古人传统,寻找古人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