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
2015-05-29孙中伟
孙中伟
一、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类在许多领域里都涉及到的重要化学反应。在中学化学中,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生产中遇到的钢铁腐蚀、电解和电镀;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电池、燃烧等都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上述现象或反应的实质。因此,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内容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根据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从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并能据此熟练地判断和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另外,氧化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通过认真的引导就可以使学生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界中的体现。
本课的难点来自教材,这部分内容抽象,问题复杂,内容相近,记忆量大,故确定难点为:从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和相关概念。根据高考要求(理解氧化和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把重点也定于此,以期重点和难点同时突破。
二、教材处理
高一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均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抽象概括能力的缺乏,分析推理能力的欠缺,思维逻辑性不强。鉴于此,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组织和安排,设计了与新课题有关的引导性材料,将化学方程式作为先行组织者,它比教材更具概括性,以此作为新旧知识的认知桥梁。同时,将有关内容整理成表格形式,有利于分析概括新旧知识的本质联系;有利于概括新知识的本质属性;也有利于学生把握相同要素,进行知识的迁移;更有利于比较和记忆。
三、教学方法
夸美纽斯说过“寻找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这些漏洞,则需要学生大量地、反复地练习,形成了教师在拼命地教,学生在玩命地学的恶性循环,这样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通过实验教学,看似费时费力,课堂容量不大,一节课不能解决多少问题。但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视觉、嗅觉、触觉等各种感官都受到了刺激,亲身体验了知识的获取过程,把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把接受式学习变成探究式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和透彻。课后不必再通过大量的重复练习才能巩固知识,从而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同时,通过跟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他们学会了与他人协作、相处、取长补短、相互学习;通过展示自己的、小组的实验成果,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强烈的表现欲望得到了满足,实践成果得到了肯定,兴趣也就得到了保持;通过设计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发挥,提高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去创新的能力。这才是现代社会需要培养的人才。通过完成实验,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另外,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不可预知的状况,在分析解决这些状况的过程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了很多知识,能力得到了提高,而知识的掌握也比较深刻,在考试中较少出现“反复做,反复错”的现象,而且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兴趣更浓了。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实验教学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实验的功能,把学生从繁重的习题中解放出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收稿日期:2014-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