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茶

2015-05-29陈鸿彝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茶品茶具饮茶

陈鸿彝

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构成单位,它反映着中华的历史文明、社会文明、审美风尚。也承载着中外交流的历史信息。

中华茶文化当然是关于茶的文化,但又不仅是茶的文化,它既指茶本身的产区、品种、性能及制作、包装、储运的产业文化内容;同时又指茶器、茶具、茶艺的审美文化内容;兼指饮茶、品茶的自然生态环境的选择和社会审美氛围的营造;此外,还涉及“产—供—销”链条各环节上的管理程序与法规的制度性文化内容。通俗地说,“茶文化”包括制茶、饮茶、管茶三大方面,而以饮茶为核心。

说到“饮茶”,大家都知道这在中华有悠久传统。西汉作家王褒的名篇《僮约》中,写四川某豪门的家规:其家僮有逐日买茶(荼)、烹茶(荼)、净具的“业务”,不得违误。这说明至迟在汉代,川人饮茶已成生活风尚了。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饮茶风尚:唐以前,人们饮用“饼茶”。荆楚、巴蜀一带的老百姓,把老茶叶采来和米粥一起煮,然后做成“饼”。饮前,将它炙烤成赤色,再碾成细末,放在瓷器中,浇开水,加上葱姜橘皮之类,叫做“煮茗”。据说这样喝能“醒酒”、“令人不眠”。唐末诗人皮日休写了十首《茶中杂咏》,介绍前人的“茗饮”是“与夫瀹蔬而啜者无异也”,是一种跟“煮菜汤喝”差不多的法子。时人好用青瓷茶碗连汤带末地饮下,不必“精工煎茶”。唐代饮茶由南而北,遍及中原,次第扩及今滇青藏疆蒙各地,深受各族人民尤其是以肉食为主的牧民们的喜爱,不只是士大夫们的清雅专利。陕西法门寺地宫1987年出土了一套唐代宫廷茶具,是由金银器、秘色瓷(青瓷)、琉璃茶具组成的。这些器具说明饮茶早已进入宫廷与寺庵了。

宋人爱“斗茶”,文人学士用以遣兴,时尚用“点茶法”饮茶。这就强调碾茶、罗茶、候汤、点茶、品茶了。品茶要用“建盏”黑釉盛茶。元明以后,人们普遍饮用通过揉、炒、焙加工的“散茶”,直接冲泡了来饮,所谓“仙人应爱武夷茶,旋汲新泉煮嫩芽”(蔡廷秀《茶灶石》)。这样,茶具也就向精致化方向发展了,成了品茶之时的一大审美欣赏品系。注重茶品,注重器品,同时也注重饮茶环境的经营,文人们必求“雅聚”氛围。

宋代以来,形成了一大批生产“茶具”的著名瓷窑:杭州官窑“釉色莹彻”,龙泉哥窑,临汝汝窑,曲阳定窑,享誉中外。禹县钧窑中因窑变而出的玫瑰紫、海棠红,更是名震一时。德化窑、德清窑则以釉黑如漆闻名。长沙窑的釉下彩绘,富有特色,早在唐代就曾大量出口日、韩、东南亚与西亚;绍兴、宁波、台州一带的越窑,五代、宋时就以青绿如碧玉的“秘色”著名;同时,福建建窑的黑瓷,以呈兔毫斑而闻名中外;宜兴紫砂窑,河北邢窑白瓷,以及婺州窑、吉州窑、耀州窑,均盛极一时。清代宜兴茶壶有文人参与设计,郑板桥专门定做一壶,并亲刻其诗曰:“嘴尖肚大耳偏高,才免饥寒便自豪。量小不堪容大物,两三寸水起波涛。”挪揄世风,颇见雅趣。

自从饮茶成了生活的必需后,茶叶也就成了国家的重要税源。茶之专卖,自唐中期起就成了一项“国策”;茶马互市,更是宋元明清历届政府的一个得力的外交、外贸工具。这就要说到国家“管茶”的问题了。

管茶,说具体点,就是分类管理、分类营销、分类抽税、分类供应。

唐以前,茶是由山区天然出产,粗放管理,民间自产自消费,纵有产品流入文坛与官场,也稀见反应。自从陆羽《茶经》问世后,这才“登堂入室”。唐中叶以后,国家开始抽税,设“茶务”进行流通管制,一时尚未把权力伸向生产领域。但到唐穆宗时,让王涯主管盐铁专营,置榷茶使,“徙民茶树于官场,焚其旧积”,闹得“天下大怨”。宋代不仅征茶税,更以“纲运”为单位,定期定量定质为朝廷与皇家专运指定产地的极品之茶,并统一经营“榷茶”。国家权力介入了产供销全程。元明清时,发展出六大茶系: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乌龙茶。对各系之茶品的品相、功能、存储都有明晰的质量指标,甚至划出了民茶、官茶、贡茶、宫茶、御茶等不同名目。

民茶:民间天然出产或自发生产的茶叶,自营自销,品种齐全而杂乱,其中不乏新发现或新培育的精品。或供农夫喝饮,或供文人品饮;或在私家独饮,或去茶坊酌饮。饮法自由无定规,但有相应的风俗习惯。而文人的雅聚品饮,对茶品、茶具与饮茶环境的讲究甚多,与时变化,总以符合审美心态为高。某种民茶一经名家品题、传扬,便可能蜚声海内外。

官茶:官家管理、经营的茶品,主要供官家消费。由官家推向国内外市场以获利者则专称“榷茶”。榷茶的法制管理,逾趋苛严,民间受害无穷。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南宋起,茶叶与丝绸、瓷器就是国际贸易的大宗商品。明清之际在欧洲形成的为期二百五十年之久的“中国潮”中,茶叶与丝绸、瓷器都是欧民渴望提升生活水准的指标性必需品。当时,他们刚刚从“中世纪黑暗”中挣脱出来,他们的宫廷画中的帝王与仙女,都还是不懂得包装自己的“裸体”人物,故对东方文明倍感新奇,推崇有加。一见玉润之瓶中装上珍稀茶品,裹以明黄丝绸,何等醒目诱人!为此,明清政府专门组织了外销品的批量生产,乾隆甚至亲自参与外销瓷的图案设计。茶是东西方文化正态对接的优质媒介之一。

贡茶:地方把本地新发现或新培育的精品选出,作为地方特产无偿地献给朝廷,是为贡茶。一旦被接受,便会形成“定规”,每年需定时定量定质定品呈送,否则按“违制”论。久而久之,会形成产区的沉重负担。当然,也有因为是“贡品”而成为“名品”者,则其身价百倍,会因销路的拓展而获利不菲。

宫茶:宫廷专用之茶,皇家特享之茶,往往由皇家指定特产区生产,指派专人经营管理,用特殊设备、特殊手段储藏押运,他人不得染指。对茶叶的品相有严格要求,且限量生产,多余者宁可销毁也不得流入市场。

御茶:专供皇帝个人品饮之极品茶叶,其安全性、高品味需有绝对保证。从采撷、焙制到储运,从茶器、茶具到茶品,从饮前的斋戒礼仪到奉饮时的身态心态之调理,都有严格的程序性规定,不能有任何违碍。毫无疑问,御茶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从生产工艺到包装工艺、储运工艺,都是一代巅峰之作;但产量微乎其微,愈显珍稀。

茶是消费品,不易存留。加上茶有可变性,新品迭出,陈品退隐,古代名茶就不易为后人所睹了,而况品饮?那么,宫茶、御茶还会有吗?还能饮到吗?提出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异想天开”呢?

本来,世上不乏古今名茶,确乎难得一见,而宫茶、御茶则闻所未闻而见所未见。让我颇感惊异的是:听说如今京师有座“宫御轩”,它珍藏着元、明、清的一批极珍稀极珍稀的宫茶、御茶,也有少许民茶源自云南普洱,取自山西晋城。因包装技艺优异,虽历数百年之久,品来依然色香味不变,且经中科院用现代科技检测,无任何毒副作用。连茶品带包装,真的是人间奇货。

当年,中华茶文化早已走向了世界,首先是进入韩国与日本。吉州黑瓷茶具传到日本时,受到特别的欢迎,被称为“天目茶碗”。至今,日本茶道表演侍奉宾客用的茶碗,仍留有宋代黑釉茶盏的印记。中华龙泉产青瓷茶具传入法兰西之后,法国人用欧洲名剧《牧羊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作比喻。此后,龙泉青瓷在欧洲文献中就有了一个“雪拉同”的雅号。明清之际,欧陆卷起一股“中华潮”,为期两个半世纪。饮茶成为时尚,上自公主王公,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嗜茶。英吉利因大量进口茶叶而闹起了财政恐慌,最后竟用国家级贩毒手法(贩卖在印度生产的鸦片)来扭转其本土“白银外流”的逆势,理所当然地招致中华上下一致的抵制,却被诬称为“闭关保守”。

唐人陆羽的《茶经》与清代的《续茶经》,勾画出了中华茶文化的基本面貌。书中的相关介绍,如今不少已淡出了社会生活,但贯串于其中的“品茶”雅兴,也就是饮茶过程中的审美精神享受则延续下来了。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标志性领域,我们有责任予以大力弘扬、大力开拓。

(选自《文史知识》)

猜你喜欢

茶品茶具饮茶
《香林德水》茶具设计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上万类茶品“飘香”第7届山西茶博会
饮茶养生De四季区别
作品四
互联网平台经济下的茶品开发框架性建议
互联网知识经济环境下的茶品开发与设计研究
英语翻译视角下的国产茶品说明书英译研究
四季饮茶与健康
月下饮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