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2015-05-29孙微
孙微
中学阶段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为此,从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技巧、创设阅读环境、享受阅读成功这几个方面入手,并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采用多种方法,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循序渐进地、积少成多,最终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阅读习惯我们都知道,中学阶段以养成教育为主。作为语文教师,我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主要工作之一。我认为,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会让学生受益终生。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其中的“好之”“乐之”,就是感兴趣的意思。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只要对某种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乐意去做这件事情,不需要外界的监督。同样的道理,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使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阅读。
1.悬念法。我利用班队活动、朗读课等时间,给同学们讲一些中长篇小说中有趣的故事,但只讲部分精彩情节,不给学生讲完整的故事,类似于相声中的抖包袱,吊起学生的胃口,最终要靠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解包袱,这样大大激起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变“要我读书”为“我要读书”,养成了主动找书看的习惯。
2.竞争法。在班级成立语文阅读小组。阅读书目分为学校推荐和自选两类,利用语文阅读课进行阅读方法、阅读收获的交流,每学期进行三多次的演讲、说书比赛,从而营造班级浓厚的阅读氛围。每月评出阅读小明星,张贴在教室阅读专栏里,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大家都向好学生学习,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
3.电视法。学生都看电视剧,我就利用这点有意识地布置学生看名著作品,如电视剧《水浒传》,要求学生根据电视的播放进度而阅读相应的篇章,这样学生就把电视剧与阅读文学著作的差异性区别开来。通过对比,学生发现电视情节简练形象直观,而人物的内心思想的变化却难以捕捉,看电视偏重于故事内容的了解。而阅读原著可以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但形象性和直观性稍差。在观看和阅读中,学生们对好汉的“诨号”十分感兴趣,而各种“诨号”的由来在电视里大多是不得而知的,只有在文本中才能寻求,这样就调动了大家阅读原著的兴趣。
二、使学生乐于阅读
1.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阅读环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来保证学生有效参与到阅读过程中来。首先,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我在讲授《再别康桥》这一课时,用多媒体配上有美丽的康桥画面,轻松地带领学生进入宁静的境界,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其次,教师应当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才是阅读的主体,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去读,专心地读。最后,我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敢于质疑,让他们通过批判性阅读和比较阅读,在质疑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2.通过设置悬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谓“阅读期待”,是学生阅读之前内心所预想的情景。强烈的阅读期待不仅能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还能拓展学生阅读思维的空间。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阅读悬念,培养预测能力来强化学生的“期待心理”。面对一个新的文本,学生都想最先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故事或是所表现的思想,教师就应抓住这一点,以问题的形式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参与度。如在《学会看病》的教学中,在导入过程中,教师首先简单的描述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然后以问题“在《学会看病》中有这样一位母亲,她在儿子生病发烧的时候,做过多年医生的她不但不在家里给儿子找药治病,反而逼儿子独自去医院看病。这位母亲到底爱不爱自己的儿子呢?她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她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悬念的提出,让学生急于想知道答案,这就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对答案的探索欲望,阅读就成了主动行为而非被动参与,有效度就更高了。
3.预留空白让学生获得满足感。语文课堂的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的过程。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进课堂交往持续进行的交往点。中学生依然喜欢被奖励和受到赏识,同样,在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并不一定需要教师进行直接的说明,而可以先预留一些空白,给予学生更多的展示机会,从而让他们感受到自豪感和满足感。比如,教一些常见字词的读音时,教师不必在学生读错的时候给予纠正,可以把这个纠错的任务交给旁边的同学,让其他同学来帮助阅读同学。这不仅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也能让学生在相互批评和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够缩小同学之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营造和谐的班级学习氛围。此外,在阅读后对问题的解决,教师也可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但某个小组的解答被采纳较多时,对该小组就是一个鼓励,而对其他小组则是一种激励。
三、让学生学会阅读
1.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
(1)注重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
(2)以读促写,以写助读,读写结合。即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或仿写、或扩写、或续写等,实现读写迁移,理解语言,内化语言。
(3)联系生活,进行体验式阅读。“读书就是读生活”,阅读者要带着“学以致用”的心理需要去阅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用情感态度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切的感悟,获得真切鲜明的感受,从而深刻理解阅读内容,培养自己体验的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大声朗读。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诵读是基础。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品的真谛。
(2)自主扩大阅读面。教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让学生就诸如“感受真善美”“诗词欣赏”“走近名人”及“走近鲁迅”“感恩父母”等专题进行系统的拓展阅读。通过课外阅读,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写下自己的感受、体验以及思考。
(3)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与创新思维。在阅读教学中,还应该倡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阅读,让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
总之,阅读是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提高能力的最佳方式。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努力搞好阅读教学,就教给了学生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金钥匙,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任圣河.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电教,2011,(07).
[2]刘艳辉.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本教学[J].中国-东盟博览,2011,(04).
[3]黄玉珍.浅谈学生“阅读”语文[J].中学生优秀作文,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