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2015-05-29魏孔生
魏孔生
科学、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物理教学,不仅可以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加大信息传播、弥补实验不足、突破教学重难点瓶颈,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物理教学运用探究一、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1.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创设符合其心理特点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声音的产生》教学时,课前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学中再播放生活中的各种声音,特别是学生课间活动的声音,很快就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堂教学效果超出了预期,这是传统教学无法企及的。
2.直观形象描述,提高学习效率
信息技术能生动、形象描述各种物理现象,将抽象、枯燥的物理问题直观、简明地演示出来,不仅降低了知识难度,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激励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使学生乐于接受和探索,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在《电荷的产生》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模拟毛皮和橡胶棒、丝绸和玻璃棒的摩擦实验,把电子制作成一个个可以移动的小人状,直观再现实验过程。即使教师不多讲,学生也能理解电子的得失是物体带电的原因,进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加大教学容量,优化课堂教学
物理教学既有概念、定理和例题,又有复杂的图形和实验,传统的板书费时费力,而信息技术的文本显示功能则可以在数秒内出示在学生面前,既工整规范,又节约了课堂时间,加大了教学容量。例如,在《凸透镜成像》教学中,利用课件分析成像光路,形象直观地将结论归纳为:物距减小,成像变大。在分析清楚成像规律后,出示例题与中考题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满堂灌”的弊端,留给学生更多思考与巩固的时间,有效地优化了课堂教学。
4.增强实验功能,提升教学效益
在物理教学中,一些危险及常规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实验,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完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和细节,由此获得感性认识并对物理规律进行探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在《电路联接》教学中,利用电子白板模拟实验功能,短时间内将不同灯泡根据要求连接,闭合开关后,不仅能观察到灯泡的发光程度,还能看到电流的流动方向,读到电路中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数值。如此形象、直观的模拟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教学效益,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
5.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判断能力
物理学研究的范围,大到天体宇宙,小到纳米,都是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如此抽象的物理现象往往让学生茫然无措。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天体微缩于屏幕之上,也可以将微观世界模拟放大,从而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一幅幅物理场景。例如,在《日食和月食》的教学中,通过动画模拟,使学生观察到太阳、地球、月亮三者的运行轨迹。明白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受阻而产生了影子,因而形成了日食和月食天文奇观。信息技术让学生跳出地球局限观察物理现象,经历探究真理的过程,让广袤、浩瀚的场景尽收眼底,开阔了观察视野,提高了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准确判断力。
6.便于多向交流,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物理教学,可以实现师生、生生及人机等多向交流。课堂上要求学生动手动脑还要动口,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遇到问题时及时提出并与师生讨论,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个人观点受到质疑时,由教师解答或通过互联网查询得到论证。这种多向交流,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问题更加开放,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的矛盾
信息技术在某些方面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传统教学的某些特色也是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的。例如,教师极具亲合力的语言、肢体动作、神情让学生如醉如痴;教师真情付出所创造出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流连忘返;教师漂亮的板书、课堂睿智的教学艺术让学生钦佩不已;还有学生在课堂上真切地触摸、感受和思考等过程也是信息技术所无法取代的。
2.以课件演示完全取代常规物理实验
物理实验是真实发生的过程,是物理规律最根本的证据,课件演示虽然能重现物理实验过程,但它不能完全替代常规实验。在物理实验中让学生亲历实验过程,才能明确物理规律的真实性。同时,物理实验过程还承载着学生思维分析、实践操作能力和对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等多种培养任务,这都是需要学生亲历实验才能得到的培养。
3.以课件播放取代教师的教学
信息技术运用于物理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任何软硬件都无法替代的,如果把教师的引导完全代由多媒体演示,只会将师生的问答异化为单纯的人机对话。因此,一定要明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媒体的中介作用三者之间的次第关系,切不将教师可沦为课件的放映者,造成本末倒置,其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
三、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整合原则
1.适度性原则
信息技术虽然能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的信息,方便学生理解和深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但设计时如果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地将所有信息和盘托出,使学生来不及思考和消化,就会造成信息的泛滥和污染。所以,教师应采用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模式交替使用的方法,调控和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始终保持在适度的临界状态,从而达到信息技术辅助物理教学的目的。
2.适时性原则
教育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一节课上,学生不可能始终高度集中自己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精心地设计和制作课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吸引学生的眼球,做到课件与教学内容同步,不该出现的画面一定要避免,该出示的内容一定要让学生产生共鸣和反思。
3.适宜性原则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内容一定贴近学生的生活,文字形体优美、大小合适,画面清晰明了、美观大方;视频、音乐播放流畅、音量适中。最重要的是优化展示信息的条理性,阻止无关的干扰信息,让学生通过课件界面就能清楚地掌握知识脉络。“若把西湖比西子”的应用才是课件的最高境界,教学效率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总之,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物理教学,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理解记忆,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增进师生情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不断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尝试、探索和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实践与物理教学,就一定会迎来信息技术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