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师生关系的变化
2015-05-29赵亚阳
赵亚阳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关系已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正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气氛上是和谐的。
小学教育新课程标准师生关系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不仅在课程方面较原来有重大创新和突破,而且对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带来不可多得的机遇。师生关系,是由相应的教育关系所决定的,其核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生关系已从陈旧的“师道尊严”的堡垒中解放出来,正朝着健康方向发展。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气氛上是和谐的。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是相互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因此就决定了教师的角色-不是“工头”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1.导师。教师应以人,以学生发展为本,既关心学生吸取知识,更注重丰富学生情感、健全学生的身心、完善学生的人格,教学生学会做人。教师应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理想探求的指路者,心理困扰的排除者。应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改变单纯灌输的落后方法,让学生变被动接受和管理为主体参与、实行导向、导航、导演、引导、指导、输导,领着学生走向知识,而不是领着知识走向学生,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而不是单纯品尝前人创造的成果。
2.朋友。要关心热爱每个学生,用爱心去理解,去尊重,去温暖、去感化;教师不仅能教书,而且是师德高尚,热爱生活,兴趣广泛,才华横溢,乐于并善于与学生打交道的朋友,和学生有共同语言,互敞心扉,是学生决策的参谋者,是他们苦恼的倾听者,是学生依靠的良师益友。
3.助手。教师应放下架子,淡化权威的角色,与学生共同探究,教学相长,帮助他们克服在人生道路上的沟沟坎坎,帮助他们在战胜学习知识中的种种困难,相信他们、鼓励他们做自己能做的事,支持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教师要为学生服务,成为他们的合作者、支持者、助手。
4.楷模。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学生的关系中,学生的“向师性”依然存在,教师还应言传身教,以人格的魅力,潜移默化去影响,感召、激励学生成才。
教师与学生要建立上述关系,我认为老师应具备如下的素质:
1.要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较高的业务水平。新时期的师与生不再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而是一眼泉和一溪水的关系。21世纪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巨增,知识市场竞争的激烈,学校素质的加强,都迫使我们每一个教师不得不自觉刻苦的学习有用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信服你,才会爱上你的课。
2.要理解、尊重学生。小学生年龄小,与教师在认识问题、处理问题时有非常大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处理问题时要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地关心、爱护学生,消除师生心理上存在的隔膜。师生关系的一些裂痕,往往是由于彼此理解造成的。一次,我发现一个学生故意让旁边的一个同学抄作业,便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地批评了他,说他这样做是害了同学,挨批评的学生很不服气,下课后,主动找我说:“我知道让他抄作业不好,可是他说看看我怎么做的。我想让他看看也没有什么不对。听他一说,我意识到自己调查了解不够,没有完全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就批评他是不对的,便诚恳地做了自我批评,及时解决了出现矛盾。学生认为让同学参考一下自己的作业“没什么”,教师却把这类事看得很严重,这就是认识上的差异。其实,学生实在不会做作业,看看别人怎么做的,再动脑思考不是坏事,学生的学习愿望还是值得肯定的,不过对于一些不动脑筋、完全照抄别人作业的学生还是要适当批评,绝不能听之任之。诸如此类事情,师生双方如果相互理解,就会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矛盾,教师提出批评,学生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表现;学生提出意见,教师能够耐心听取,给以积极响应,也是民主的表现。
3.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都有长处,教师应该一视同仁,善待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给所有的学生创造表现才能的机会,这样才能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适应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死板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激起学生求知欲,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无学习情趣自然对教师上的课产生厌烦,教师的那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致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教育活动中实现适应与转化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只有较高教育水平的教师才能有效控制整个教育过程,协调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我面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基础差的学生我更是下大力气,我经常鼓励他们不要气馁,应当自信。在课上我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开口不要怕错。当学生发音不准确时我不是一味的训斥而是耐心的、反复地予以纠正直到他们读准为止。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切实当好学生的向导,做好学生的助手,做一个学生的知心朋友。
4.增强师生交往的时空及频度。师生关系与师生接触时间、空间、频度相关联。一般来说,空间距离越小,接触越频繁,则越容易相互吸引。由于师生关系交往的时空和频度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意增加与学生交往的时间次数,通过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伦理道德的教育感染和影响学生,但同时也从学生的言谈及目光交流中了解到学生对教师信任与钦佩,从而激发教师更加热爱教育事业,关心爱护学生,业务上更加精益求精。同理学生从教师那儿体验到关心、爱护、帮助、信任也就更加激发自己加倍努力、刻苦学习,也就更关心自己的品格、才能、意志力的发展,达到自我实现。教师另一方面要减小与学生交往的课间,可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如在课堂上来回走动巡视,减小与教室后边学生的交往的空间,定期让学生交换座位,改善因座位在后边的学生与教师交往频度低的负面影响。
改变师生关系,是教育观念的一次重大转折,是职业道德的一次飞跃,对大多数教师而言这是教育思想一次深刻的裂变。这种师生关系的变化不是改善,是改革,是新取代旧的一场革命,是教师和学生对立、冲突的关系的一次解放!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教师所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着民族的命运,全新的教育观念,科学合理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及良好师生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和塑造学生健康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师生关系这个教学过程核心问题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