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道德培养与品德形成
2015-05-29石磊
石磊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道德培养与品德形成的必修课。本着课堂教学实现其课程的教育目的,理解道德是社会现象、是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中和,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个人品德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也对社会道德产生反作用影响。为此,通过这些理解促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个人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学生进行道德培养与品德形成教育,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教育价值。
思政课堂教学道德培养品德形成学校设置思想政治课程,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堂教学实现其课程的教育目的。学生道德培养与品德形成是一个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对国民教育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能。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受学校思想政治课教育以及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影响,对个人内部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课教育既然是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一个重要环节,那么,教师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个人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在传授课程概念和理论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道德培养与个人品德形成的教育,真正实现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对学生道德培养与品德形成的教育价值。
一、道德与品德的含义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中和。它是依靠社会舆论,各种形式的教育、传统习惯、特别是人们内心信念的支持起作用的。
很久以前,我国就已经使用“道德”这两个字了,“道”是指一种原则。而“德”和“得”意义相近,即指实行原则使能有得。道德既是人们行为的规范,反过来它又成为人们分辨善恶的尺度,评价是非的标准。凡是一个人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就被认为是高尚的,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肯定和赞扬,自己也会感到心安理得;凡是不符合道德规范,那就会被看成是卑劣的、不道德的,受到社会舆论的否定和批评,自己也会感到内疚不安。所谓正与邪,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直与诡诈,诚实与虚伪,就是进行道德评价时经常使用的基本概念。
道德作为一种辨别是非、善恶的尺度,已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基础的改变。在阶级社会里,道德是各个阶级政治经济地位的反映,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我们今天所讲的道德还应当具有当今时代的特征,应当反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深刻变化,反映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给我国社会生活带来的重要影响。
品德即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比如,热爱祖国、热爱劳动、勤奋学习、助人为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等都是我国要求青少年具备的品德。品德是由个人的道德行为来显示的,但是偶尔或一时的道德行为并足以说明一个人已具备了某种品德。只有一个人具有某种稳定的道德观念,并在它的支配下一贯地出现某种道德行为,我们才能说他具有某一品德。正如黑格尔所说:“一个人做了这样或那样一件合乎伦理的事,还不能说他是有道德的;只有这种行为方式成为他性格中的固定要求时,才可以说他是有道德的。”所以,它是个性中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核心部分。
二、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道德与品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的概念。其区别在于:第一,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全体身上的反映。第二,道德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它不以某个人的存在于别人品德的高低为转移。因此,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道德标准;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还受个体生理、心理等内在条件的制约。因此,相同社会环境和教育条件下的学生可以形成不同的品德。第三,道德是社会学伦理学研究的对象,一个社会应当有什么样的道德规范,社会道德是怎么按照历史的法则发生、发展的,这是伦理学或社会学应该研究的问题;品德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学研究品德也会涉及某些品德的内容或教育方法,但它的主要任务是探讨品德的心理结构及其产生、发展的心理规律,从而为教育学的论述提供一方面的科学依据。
品德与道德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第一,一个人的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的。第二,品德的形成不是遗传获得,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条件中、主要是社会道德舆论熏陶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第三,个人品德虽然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是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特别是一些优秀的代表人物的品德,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的典范,往往对整个社会道德风气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学生道德培养与品德形成
鉴于上述论述,道德培养对个人品德的形成富有成效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在教授思想政治课程所涉及的具体课程课堂教学中,根据具体课程教学的特点,把握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培养,让学生感到有一种个人心理上的满足,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主动接受外在的道德教育要求,并内化为自己新道德的抉择,以此促使学生个人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
第一,在讲授思想政治课程所设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有效方法的教育作用。在课堂教学中讲究方法技巧、多采用案例教学、生动有趣地讲好每一堂课,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组织模拟法庭、讨论、等教学学习方式。还要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实效影视教学,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激发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这些课程内容的学习和理解,起到学生思想道德满足需要的作用,促使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和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
第二,在讲授思想政治课程所设置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实效内容的教育作用,使学生从课堂教学中提高道德认识,增强道德体验,强化道德情感,促进学生个人优秀思想品德的形成。在“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教育,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道德素质,做一个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优秀社会公民。
通过教师在这些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实效内容和有效方法的教育,真正实现其课堂教学中的学生道德培养与品德形成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承芬.教育心理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
[2]孙少平.论道德需要极其培养.教育发展研究,2006,(9):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