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我伤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2015-05-29王三菊王红王爱亮姚金慧张晓明
王三菊 王红 王爱亮 姚金慧 张晓明
目的:分析当今大学生自我伤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对省内外十二所高校大一至大四的在校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应用自我设计大学生自我伤害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自我伤害受多种因素影响,是管理情绪乐观、父母训斥、同伴关系不好、孤独、失恋以及童年影响性格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结论: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与家庭状况、成长经历、应对方式、人际关系、学习情况、人格特征、对自我接纳程度(生活、形象、经济、学习满意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大学生自我伤害相关因素自我伤害行为(self-harm,简称SH)是指人们通常在经历强烈情感痛苦之后所做出的伤害自己身体的行为,借此发泄心中的愤怒和自我憎恶之情,属于一种情绪调节行为。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期间在校就读的大学生。
研究方法:采取随机抽样和分层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
1.2使用工具
1.2.1大学生调查问卷:自我设计大学生自我伤害调查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检测。
1.2.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1.3统计方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严格的数据审核,应用SPSS15.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相对数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自我伤害率及分布情况
在省内外12所高校,发放问卷1850份,回收有效问卷1800份,有效回收率为97.30%。根据综合调查问卷,1800名学生中,年龄在16~25岁之间,筛选出有自我伤害的大学生481人,自我伤害率26.7%。有自我伤害的男生264人、女生217人,自我伤害率分别占总人数的14.7%、12.7%(χ2=82.027,P =0.000)。
1800名学生中,来自农村、城镇、城市分别为961、377、461人,自我伤害的人数分别为279、106、96人,自我伤害率分别为29.0%、28.1%、20.8%(χ2=10.045,P =0.007)。具体分布见表1和表2。
2.2大学生自我伤害的行为方式
在大学生自我伤害的481人中,自我伤害方式以吸烟为最多,其次是打自己、掐自己、拽头发、咬自己、酗酒等。具体见图1。
2.3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具体差异
2.3.1文理科间的差异:理工科(28.9%)学生自我伤害率明显高于文科(22.6%)(P =0.000,χ2=7.337)。
2.3.2性别差异:男生自我伤害率(39.1%)明显高于女生(19.51%)(χ2=82.027, P=0.000)。
2.3.3省内外就读的差异:省外就读(31.7%)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略高于省内就读(26.6%)的学生(χ2=1.948, P﹥0.05)。
2.3.4是否独生子女的差异:自我伤害率独生子女(27.0%)略高于非独生子女(26.8%)(χ2=0.011, P﹥0.05)。
2.3.5月均消费水平的差异
月均消费在500元以上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30.1%)、300元以下(26.2%)、300~500元(25.2%)(χ2=4.118,P=0.128)。
2.3.6家庭情况
父母离异(29.8%)的自我伤害率略高于非离异(26.6%)家庭的学生(χ2=0.402,P﹥0.05)父母经常对孩子施暴(χ2=47.137)、在孩子面前吵架(χ2=32.394)惩罚及惩罚方式越重(χ2=18.198,χ2=26.352)、学生对父母管教态度及方式不满意(χ2=38.461,χ2=18.888),父母吵架感觉对其有影响(χ2=17.743)的自我伤害率显著高于同组的学生(P﹤0.01)。
2.3.7成长经历及与亲子关系情况
从小没有跟父母长大的学生,自我伤害率(33.1%)略高于跟父母长大(26.2%)的学生(χ2=3.550,P=0.060)。
童年有负性情绪记忆(χ2=20.489)并影响性格发展(χ2=14.432)、经历重大的生活事件(χ2=16.397),自我伤害率显著高于同组的学生(P﹤0.01)。
生活中遇到难以解决的事情时,经常对父母说的学生,自我伤害率显著低于同组的学生(χ2=29.075,P﹤0.01)。
2.3.8大学生自我应对方式
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积极调整情绪(比较乐观对待)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明显低于其他群体的学生(χ2=15.441,P =0.000)。产生负性情绪:悲伤(χ2=72.790)、苦闷(χ2=55.734)等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明显高于其他群组的学生,P﹤0.01)。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出去散心(28.0%)的学生的自我伤害率略低于不出去散心(26.2%)的学生(χ2=0.688,P值=0.407)。找同学或朋友倾诉(26.2%)略低于同组的学生(57.2%)(χ2=0.399,p=0.527)。
2.3.9个人生活习惯
平时有与同学动手(χ2=40.481)、模仿电视等情节(χ2=25.040)、无个人兴趣爱好(χ2=17.508)、有药物依赖(χ2=13.324)的学生自我伤害率显著高于同组的学生(P﹤0.01)。
2.3.10人际关系
与同伴关系不好、孤独是自我伤害的主要因素。无知心朋友(χ2=13.663)的学生自我伤害率显著高于同组的学生(P=0.000)。
2.3.11自我接纳程度
大学生主观性格特征(χ2=11.516)自我伤害之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认为自己性格内向的大学生自我伤害率最高;认为自己性格外向的其次;认为自己性格中等的最低。
2.3.12自我满意度
大学生对自己性格(χ2=16.397)、生活(χ2=55.104)、形象(χ2=49.460)、经济(χ2=14.629)及学习成绩(χ2=5.840)不满意的学生自我伤害率明显高于满意的学生(P﹤0.05)。
2.3.13学习成绩情况
大学生自我伤害在学习成绩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χ2=21.295,P=0.000)。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自我伤害率(39.6%)最高,其次是学习十分优秀(37.9%)的学生,学习一般(25.7%)和优秀(22.0%)的学生的自我伤害率最低。
2.4大学生自我伤害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问卷包括E、P、N、L四个因子,将所测EPQ问卷的得分,E、P、N、L四个因子与自我伤害作非参检验,结果显示P、N、L与自我伤害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5,6],P(p=0.000)、N(p=0.000)、L(p=0.004)。大学生自我伤害者的P、N、L分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E与自我伤害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518)。
3大学生自我伤害的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通过对前面各单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对P值≤0.05的变量进行logistic筛选,结果如下:
表3
上述父母训斥、同伴关系不好、孤独、失恋、童年负性情绪记忆影响性格发展五因素是自我伤害的危险因素,随着分值的增高,危险因素增大。这五因素分为是和否两个等级。管理情绪乐观,对自我伤害是保护因素。
积极调整情绪(OR值=0.618 <1,P=0.023),对自我伤害是保护因素。可减少或避免自我伤害。父母训斥:其P值为0.000,小于0.01,OR值=14.851>1,是自我伤害的高度危险因素,父母训斥是不训斥自我伤害的2.698倍。父母减少或避免对孩子的训斥可减少学生的自我伤害率。同伴关系不好:其P(Sig)值为0.000, OR值=18.262>1,是自我伤害的高度危险因素,同伴关系不好是同伴关系较好的自我伤害的2.905倍。同伴关系越不好,自伤的机会就增加2.905倍。孤独:其P(Sig)值为0.000,小于0.05,OR值=8.247>1,是自我伤害的危险因素,感到孤独是不孤独的学生自伤的2.11倍,学生越感到孤独,自伤的机会就会增加2.11倍。失恋:其P值为0.000,小于0.05,OR值=11.373>1,是自我伤害的高度危险因素,失恋的学生,自伤的机会就会增加2.431倍。
4结论
4.1大学生自我伤害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理工科高于文科;农村略高于城镇、农村和城镇明显高于城市。
4.2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与家庭状况、成长经历及亲子关系、消费水平、应对方式、人际关系、学习情况、人格特征、对自我接纳程度、生活、形象、经济、学习满意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4.3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大学生自我伤害受多种因素影响,是管理情绪乐观、父母训斥、同伴关系不好、孤独、失恋以及童年影响性格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要有效预防、减少大学生自我伤害的发生,需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的应对方式,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创造有利于其心身健康成长的环境。
参考文献:
[1]Skegg K. Self - harm[J]. Lancet,2005,366(9495):1471-1483.
[2]Young R,Sweeting H,West P. Prevalence of deliberate self harmand attempted suicide within contemporary Goth youth subculture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J].BMJ,2006,6332(7549):1058-1061.
[3]中国就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协会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86.
本论文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09LF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