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2015-05-29景彦武
景彦武
在教改的今天,朗读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采取集体读、分小组读、指名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形式。
语文朗读教学现状解决办法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在教育走到今天,朗读越来越多地应用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得到重视。我是一名在农村小学担任了十多年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朗读教学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1.朗读的对象不广
不管是检查性朗读还是有感情朗读,都是几个尖子在主演,大部分学生当听众,成绩不理想者连机会都没有。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就失去了朗读的激情与动力。要想使学生都能进入角色,去细心品位课文内容,可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和朗读水平的高低,组合成朗读小组,发挥差异互补作用,提高阅读效果。
2.朗读的指导方式单调
农村小学的老师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导致朗读不能熔“导”“练”于一炉。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不过关,不能使用标准的普通话进行教学。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这些教师虽有指导学生朗读的愿望却力不从心,效果同样不佳。
3.朗读的目的不明确
教师在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缺乏目的性,效率也很低。读的花样多,看似热闹,其实读前无要求,读中无指导,读后无评价,学生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没用情去读,缺乏目的性。
4.朗读在课堂中的运用只求形式不求效果
据我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3、4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种现象呢?个人就教学的经验谈几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1.应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愿意读
朗读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在指导朗读时,可以采取集体读、分小组读、指名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形式。
2.学生自读互评。
朗读是一种能力,除了课堂内要注重朗读能力的培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利用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自读、多读,在朗读中找出文章的精髓。给孩子们多的机会去读、去评,时间长了孩子们就会形成习惯,对朗读能力、知识的积累都是个提高。
3.诵读要引导,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在诵读过程中,要能体现学生的个性,要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读好课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最好能率先垂范,要求学生诵读的文章教师要诵读下来,以期望文章作者、教师、学生三者达到共鸣。为了让学生确切把握感情基调,也可通过有代表性的练习题或课后思考题,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
4.扩大朗读训练面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总之,不管是学习课文,还是让孩子读课外书,一定让孩子带着问题去读,并且注意读的层次,珍视孩子独特的个人体验,这样他就能够有自己的收获。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