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2015-05-29马咏梅
马咏梅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机械灌输、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观。随着课改的实施,初中生物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的探究、合作学习活动,这说明教师们在努力地研究和实施着课改理念,学生也不再依赖于单纯的靠记忆来学习生物。但是,我们也常常看到,许多探究、合作活动往往存在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等现象。对此,进行了探讨。
初中生物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小组中完成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活动时,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任务,有目标,人人有事做。合作学习是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学习方式,小组长在小组成员间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协调小组成员的意见。但当前,课堂合作学习的状况并不如人意。有些问题的本身没有进行小组合作的价值,有时没有让学生明确问题、作好分工,就让大家“讨论”,结果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泛泛而谈……这些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都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较好的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呢?
一、教师观念更新,角色转变
如何有效地提高探究、合作学习,其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真正理解了探究、合作的含义,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探究、合作性学习实践。例如,把结论式教学变为过程探索式教学,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地探求新知识的能力。如“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中“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在教学前一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有关内容,提出问题:种子萌发需要哪些条件?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假设的条件,在家中将种子放置在不同环境中,教师则指导他们如何进行观察和记录,并把每天的观察和记录结果汇总报告给老师。最后,由小组总结种子萌发所需的必需条件。汇报中,我还发现有的组出现了错误,但没有及时予以纠正,而是让他们继续下去。最后出现了不同的结果,如有的种子根本就没有萌发;有的发霉并腐烂;有的产生酒味儿;有的萌发后幼苗又很快死亡等。对这些失败组之所以失败的原因,老师不是直接告诉其答案,而是有意详细询问其实验过程,学生在询问中领会到失败的原因所在。另外,还要求他们将失败的实验过程及原因分析,也详细地记录在案。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更要求教师进行角色转变。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促进其内化。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材料,解释阅读材料中的问题等。如“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课,教材中“发酵现象”的演示实验只是在瓶口装一个气球,气球鼓起后证明有气体存在,但没有证实此气体为二氧化碳,瓶中还产生了哪种物质实验中也无提及。我先让学生自学教材,他们在知道发酵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后,又根据我提供的二氧化碳和酒精的特性开始探究怎样检测两种物质。由于学生未学化学,不知道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倒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我再提供相关的化学仪器,帮助他们完成探究。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发酵现象的认识,也对化学有了初步的印象。
二、巧妙地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
生物学科的价值不只体现在它的结论中,更在于它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之中。这些仅靠接受和记忆学习都是不能获得的,只有通过对科学发现过程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获得。而学生只有在合作学习实践中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过程、学习的价值,才能养成探索,追求真理的顽强精神,才能使学习成为人的生活有机的一部分。教学中通过营造合作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使学生学得轻松,乐学、爱学。
三、科学地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基本单位是合作学习小组,分组是合作学习的外在组织方式。合理进行分组是开展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同桌两人合作是十分常见的,这是其他合作方式的基础,每人都是这个小组的“主角”,这种合作也简便易行,但这只是一种最小范围的、随机的合作,也有的按座位将前后两排4人或6人自然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这样就扩大了合作交流的范围,增加了信息量,也能够培养学生适应合作的能力,然而这种合作小组的人员组成随意性太强,不利于不同特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既然合作学习小组构建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本人便在研究中进行了多方尝试。其中,最普遍的做法是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进行固定分组,即由前后邻座的几个学生组成一组。小组成员以不同的学习水平层次、性格差异等进行搭配,一般是一个优等生、两位中等生和一位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组成一组。在小组组建之后,我们积极鼓励各小组制定本小组的包括学业和个人成长方面近期、中期、远期目标,以及小组公约,以便增强每个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集体归属感,强化成员之间的积极互动。
四、既要重合作形式,又要重合作内容
尽管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然而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适合于合作学习,它与传统的教学形式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准确把握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对所学内容进行筛选、分类。简单明了的问题,如关于人体生殖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的组成这一部分内容,可事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一些模糊的问题或者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问题,如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淀粉和脂肪?小肠地哪些结构与它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关,为什么?呼吸时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有什么变化?在达尔文地雀的进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猿与人有哪些相似特征?人猿同祖的证据有哪些?像这些复杂的综合的学习任务,则可以采用不同的合作学习方式,从而取得最佳学习效果。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多,时间也不宜太长,不能将有效的学习时间流于走形式,应该将全班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自主学习三种基本的课堂组织方式有机结合,让课堂生动活泼而富有实效。
总之,要使探究、合作学习更为有效,教师应采取尽可能多的方法,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合作学习中来,设置较难的探究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展示交流与及时评价,使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清晰地阐述观点,掌握与人合作、沟通的技巧,促使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