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计问题,引导深层探究
2015-05-29卓兴启
卓兴启
一节成功的课,一个开放的课堂,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安于倾听,乐于参与,善于表达,勇于质疑,深于思考。”通过《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课的教学实践,论述了课教学设计和问题设计的有关技巧。
生物学教学设计问题设计能力培养一节成功的课,一个开放的课堂,我们总是希望学生“安于倾听,乐于参与,善于表达,勇于质疑,深于思考。”同样,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善于创设情境,激发灵感,同时通过巧妙的问题设计,探幽发微,诱其深入。现以《遗传的物质基础》一节课的课前情景设置及探究实验设计为例,做以说明。
一、课前:清新淡雅,营造氛围
以优美的音乐,雅致的画面,悠然的金鱼,朗朗上口的文字,清心静气安神。创设倾听环境,赢得学生对理念的自然认同。
二、导入:诙谐俗语,活跃气氛
依俗语轻松导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一些俗语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有这样一句俗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我还听说过‘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它们分别描述了生物界的什么现象?”
三、新课:启发诱导,共同学习
1.教材实验分析,简介两种伞藻,补充知识背景。
“(1)伞藻是单细胞绿藻,细胞核位于基部的假根内,成熟后在顶部长出一个伞帽,伞帽形状因种类不同而异。(2)伞藻具有较强再生能力,切去伞帽后能长出新的伞帽。”以降低难度,防止同学们产生疑惑,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下面实验的猜想和设计上。
2.现象观察及结论猜测——观察能力、推理判断能力培养。“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增强探究的目的性和有效性。现象很明显,问题很简单,留给学困生,实现问题设计价值的最大化。
结论:“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或“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等合理答案,均予以肯定和激励。发幽探微,激发深度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问题1:大家有不同意见吗?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
问题2:如果我提出:伞帽形成可能与伞藻的假根有关。你们同意吗?
也就是说,认为“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只能算是我们的假设。
问题3:如何才能证明呢,如何才能排除假根的影响呢?
作为教师并不要求所有的班级都提出以上这三个问题,如果能提出来更好,提不出来则降低难度,由老师按以上三问顺序,由浅入深,逐一提出。同时留出适当的停顿,随时准备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当好引导者。一般而言,只要学生能对“细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这个结论有所怀疑,就说明老师的启发诱导已经到位,所以“问题2”学生提出来后,若时间不允许,教师可以直接提出“问题3”,从而迅速转入下一环节。
3.创新实验设计,注重实验步骤设计能力和绘图能力培养,同时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请注意上屏右下角有两个超链按钮,是为学生的不同回答方向设计的——如果学生先设计出“核移植实验”,则单击上面的按钮,进入下一屏——伞藻细胞核移植实验,如果学生先设计出“细胞核去留实验”,则单击下面的按钮,超链进入下屏——伞藻去核与留核实验,以验证“胞核是遗传的控制中心”。
如此设计,是为了充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尽量不影响孩子的思维,防止教师无意中剥夺了孩子思维的权利。同样的道理,按钮上也不留任何的提示文字,因为文字在给我们提示的同时,也会给同学们无意识的提示,会降低探究的效度。而清新淡雅的课件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美育教育,进而能潜移默化地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
实际上这两屏在课件上距离近20屏,如图:
这样通过超链实现的非直线行进设计,可以使老师能有效地关注学生,做到老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尽量防止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提高探究的真实性。实际教学证明,有些班的同学们确实会先想到“第23屏”,想到假根对伞帽可能有影响。这就告诉我们教师的设计必须超前、有预见性,同学们可以想不到,教师一定要做在前面,“凡事,预则立”,会打拳才能不慌。
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无论是教教案还是课件,应避免的直线设计(可称之为“‘竹筒倒豆式”如下图左),尽量做到多渠道发散,教学环节随时预留出口,孩子一旦提出新问题,只要有必要且时间允许,马上可以走向支线出口(可称之为“‘条条大路式”如下图右)。很明显后者的思维能力培养要远优于前者。
实际上,教师也不能完全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能放能收——随时返回中央链条。所以,图虽如此繁杂,老师的设计不可能每个环节都留许多出口,但关键环节必有预设,最大限度地体现问题的诱导性,增加思维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