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导向下机械专业教学模式*
2015-05-28李翔项林芳
◆李翔 项林芳
职业技能导向下机械专业教学模式*
◆李翔 项林芳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其职业面向主要针对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类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课程设置上需要着重夯实专业基础,重点培养专业基础技能,便于后期学生入职时更快适应企业需求,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其职业技能培养不容忽视。
职业技能;教学模式;机械专业
1 前言
自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简称机械专业)以来,特色机械专科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笔者所在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教育及相关人才培养文件的基础上,组织相关教学和管理岗位骨干,到兄弟院校实地考察、调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出相应的专科人才培养方案。近年来,学院组织人员对已毕业学生的就业追踪调研,进行市场需求分析,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职业技能的实践教学培养,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急需大量制造业人才,而机械专业培养的人才更是制造业的基础与核心[1]。鉴于此,学院结合自身情况,坚持“强能力,重素质”,以培
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素质为本位,针对机械专业的行业需求,在课程设置上按照“3+2+1”教学模式,同时邀请相关企业参与培养方案的制订,确保理论与实践不脱节,实现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与就业教育的全面融合,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爱党爱国、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项目来源:西南科技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基金编号:14xn0154)。
作者:李翔,西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项林芳,西南科技大学(621000)。
2 专业技能和职业面向
通过对本专业知识学习,学生能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熟悉机械制造过程,掌握机械制造技术及相关的工艺质量标准、安全要求,具有组织机械加工的能力;能依据有关技术规范,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中的一般技术问题,具有一定的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和设计能力;掌握模具设计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编制中等复杂零件数控加工工艺规程和设计简单工艺装备能力;具有数控加工、电火共加的手工编程和操作机床的应用能力;具有使用计算机的操作和熟练应用相关CAD/CAM软件的能力;具有初步在机械制造工艺方面合理选用材料、选择相关加工工艺方法、制定工艺规程的能力。
学生毕业后职业面向厂矿企业、科研单位和机械工程管理等领域,作为一线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质量监管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鼓励其在校学习期间进行学历提升,为进一步拓展就业面做好准备。
3 课程设置与分配
西南科技大学机械专业以行业为背景设置专业方向[2],主要有模具设计和数控加工两个专业方向。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分为两大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专业理论课程46门,其中通识文化课程14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方向课20门,专业拓展课程12门;实践教学环节24项,主要包含实验教学、教学实习和岗位实习三大部分。
1)主要理论课程: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材料与成型技术基础、精度设计与检测、机械制造工艺学、机电控制技术基础、数控加工与编程、液压传动与控制、模具制造工艺与装备、数控加工工艺学、CAD/CAM等。
2)主要实践教学环节:金工实训、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实验、电子安装实习、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数控加工实习、模具加工实训、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实训、岗位实习等。
4 职业技能培养
机械专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很多领域,有“万金油”之称,侧面反应了涉及的行业面广,可以说只要是有机械设备运转到的地方,机械专业的学生都有用武之地。因此,想通过三年的在校学习,就将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全部具备,这几乎很难达到。通过对生产企业调研,知道企业希望应届毕业生具备相应的专业实操职业技能和职业行为习惯等,若学生入职前就具备这类条件,将得到企业的青睐,特别是私企希望减少前期的培训,缩短岗位适应期。因此在课程设置上,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上,邀请企业参与进来,对培养方案、教育教学方法等进一步深化,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学到更多的职业技能。
针对行业技能的专业培训,学院联合企业共建培训基地,联合培养学生。因为对新入职的员工,企业需要对其进行岗前技能培训,企业要建设相应的培训基地,而培训结束后培训基地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造成资源的浪费。针对这一状况,学院积极主动联系相关企业,与企业共建培训基地,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开展技能培训。而在培训过程中,针对有意向在企业工作的学生,签定就业协议后,企业重点培养其岗前技能,使得学生毕业入职后即能承担其相应的岗位工作。通过共建培训基地,联合培养学生,企业可以通过自身优势吸引学生为企业服务,直接选拔优秀学子,学校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就业技能提升,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本着“知识够用,强化实践”[3]的思想,着重夯实专业基础,重点培养专业基础技能,便于后期学生入职时能更快适应企业的需求。目前采用“3+2+1”的培养模式,即:前三学期完成通识文化课和专业主干课的学习及相关的实验实训;第四、五学期完成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及相关的实验实训;第六学期进行专业岗位实习(顶岗实习),整个学习期间还包括两次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是基于提高学生实操技能和尽早适应企业工作环境等因素考虑,让学生能够提前感受到企业的需求,进而提高自身的素质。
在校期间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开设相应的讲座,帮助其调整好入职前的心态,尽快实现学生与员工的角色转变和通用的职场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如“工程师面对面交流”活动讲座,企业的工程师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工程师向学生讲述自身在校学习的心得和企业供职的经验,学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对企业人才需求的定位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可以及早自我规划,为今后步入职场打好基础。
学院鼓励教师下企业,了解行业需求,通过校内培训、企业培养成长相结合的方式,充实高级应用型双师队伍。
5 小结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其职业面向主要针对生产一线技术与管理类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在进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其职业技能培养不容忽视,加强校内校外的实践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势在必行。
[1]沈敏.浅谈机械专业教学的改革途径[J].中等职业教育,2011(26):15-17.
[2]甘勇.高等职业教育机械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职业时空,2012,8(1):35-37.
[3]梁秋荣.机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装备制造技术,2010(7):196-198.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l under Guide of Professional Skills/
/LI Xiang, XIANG Linfang
The students of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major, whose professional oriented mainly aimed at the production line technology and the management class work, has a strong professional. On the curriculum, the need to focus on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ultivate professional basic skills and facilitate student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enterprises on later. I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training should not be ignored.
professional skills; teaching mode; mechanical profession
G642.0
B
1671-489X(2015)18-0114-02
10.3969 /j.issn.1671-489X.2015.1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