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城镇化真正体现生态文明

2015-05-28

当代贵州 2014年22期
关键词:乡愁城镇化生态

易鹏,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盘古智库城镇化首席研究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部研究员。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家,CCTV、央广经济之声特约财经评论员,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特邀撰稿人。著有《中国新路——新型城镇化路径》、《易鹏谈区域经济系列》、《低碳真相》等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得到快速提高,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3.73%,但同时也面临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城乡差距扩大,产业结构升级与就业压力巨大等问题。新型城镇化更强调内在质量全面提升,也就是要推动城镇化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预示着生态文明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展现出更加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想要让城镇化建设真正体现出“生态文明”,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业成为一种职业。农村人进城难,城里人想去农村也难。农村年轻人在城市并没有归属感,就要大力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否则“没有归属感”和“公共服务不均等”就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通过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让以人为主的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而要素流动会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而也有利于美丽新农村建设。

第二,合理确定城市边界,不能“摊大饼”,要给生态留出更多空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学会多留白。城市要精而美,走集约化道路。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按照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和损害,扩大森林、湖泊、湿地等绿色生态空间比重,同时保护耕地、园地、菜地等农业空间,充分发挥自然以及人工生态系统在气候调节、水调节等方面的服务功能;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土地、水等资源。

第三,“乡愁”一词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保护优秀的文化遗产,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中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应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挖掘、保护和发扬这些宝贵的财富,突出民族文化中宝贵遗产。传承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元素,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例如,贵州的黔西南州,其城镇化建设十分迫切,但我们不能忽视黔西南是以布依族为主体的自治州。这样,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就要遵循少数民族众多这一实情,让少数民族美丽舞蹈、动人音乐、迷人风俗、奇特民居、含有寓意的服饰等元素,在城镇化建设中保存下来,让城镇化体现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特点。让历史和文化作为城镇化建设的支撑,最大好处就是有效避免千城一面,记得住属于自己的“乡愁”。

第四,合理的人口布局。在要素充分流动之后,就要以城市群作为主体形态更多地实行退耕还林,按照规模经济的特点构架一个合理的城市体系,实现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合理承载人口,从而减少对农村环境的破坏,也减少了大城市病的发生,在这两者中间找到均衡点。根据城市人口状况与城市具体情况来合理布局产业,实现产业与城市群合理布局。政府要积极引导,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第五,我们虽然推进城镇化,但是不能冒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切忌单纯追求城镇化率的提升。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自然”的奥秘就藏在“市场主导,政府引导”这一原则之中,让“无形的手”充分施展,让“有形的手”更有效率,实现推进新型城镇化双剑合璧,并以加速度变量的方式创造出城镇化的乘数效应。城镇化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进程,我们在建设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考虑顺其自然、因地制宜,先行先试,不能搞“一刀切”。同时要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这轮新型城镇化势必要打破拔苗助长的城镇化方式,走出一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镇化之路。

通过以上几点努力,我们可以争取达到“天人合一”境界,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实现“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责任编辑/吴文仙)

猜你喜欢

乡愁城镇化生态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乡愁
乡愁
回头一望是乡愁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