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路径

2015-05-28岳振

当代贵州 2014年22期
关键词:基础设施绿色生态

岳振

7月12日,来自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城市发展计划(CDIA)、瑞士环境署、巴塞尔全球能源基金会(GIB)以及江西省新余市高铁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机构的相关负责人,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4年年会”(下称生态文明会议)上围绕“可持续基础设施:如何让金融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发展”进行广泛、深入探讨,寻求可持续基础设施的发展路径。

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是政府投资的重要领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进步,基础设施逐渐激起社会投资的兴趣。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的是,寻求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成为新时代可持续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的核心要求,其中也蕴含着绿色经济投资新的重要机遇。

以高效使用为出发点

当下,基于环境友好、资源高效利用为主要特征的发展方式,引起各方持续关注,“绿色”、“可持续发展”等成为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词。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下,经济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与层面,都会深刻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

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里描绘了这样一个图景:数亿计的人们将在自己家里、办公室里、工厂里生产出自己的绿色能源,并在“能源互联网”上与大家分享,这就好像现在我们在网上发布、分享消息一样。新的通讯技术和新的能源系统结合将再次出现——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将结合起来,将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新基础设施。

互联网成为能源传输的重要渠道——这种极富想象力的描述,或许正好能为可持续基础实施提供注解。

“高效使用的基础设施才能称作是可持续性的。”在生态文明会议上,亚洲城市发展中心中国区域办公室主任阿道夫·格雷罗说,可持续基础设施应当给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虽然成本相对较高,但投资回报和使用率也会更高一些。

瑞士环境部部长布鲁诺·奥伯尔说,基础设施可能会有上百年的历史,它确定了几代人的居住方式,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相关。

从近些年一些机构和学者的研究与观点看,可持续基础设施的着重点,是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特点,增强基础设施项目在节能减排、资源利用方面的能力与效率,扩展项目的作用范围与周期,满足不同时期诸多利益相关方的实际需求,进一步讲,可持续基础设施不但能够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且还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伤害。

资源有效、高效利用,是可持续基础设施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在项目本身的规划、施工以及管理等环节,需要从长计议,而不以短期利益为出发点。比如在道路建设、城市景观建筑等方面,尽量避免形象工程和杜绝浪费严重、无效率的重复建设;又比如水利水电等设施的规划,务必着眼长远,综合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及对当地人口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因素。

当前,这些问题都已经引起各方高度重视。许多国家战略规划都在进行相关引导,要求转变发展方式、拒绝粗放发展道路,在体制与制度层面也已形成诸多规则,资源、能源节约的意识与行动,在企业界表现得越来越清晰,特别是民众的生活观念更加向着生态之路迈进,为资源高效利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政策与社会环境。因此,生态项目正逐渐成为具有广泛民众基础的市场投资热点。

掘金绿色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的环保投入潜力巨大。《点绿成金》的作者托宾史密斯(Tobin Smith)认为:“全球追求绿色、崇尚绿色的浪潮,蕴含了像当年的微型芯片那样巨大的财富创造效应——也许会更大。”绿色发展是全球态势,在可持续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技术创新、产品研发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都为绿色投资创造了极大空间。

根据国际能源署估计,到2030年,为应对世界范围的电力和燃料需求的增长,需要投资160000亿美元,每年大约需要要投资6000亿美元。有理由相信,这些投资中,绝大多数资金会流入绿色能源生产领域,而且这一领域的增长会持续相当长时间。这当然也是可持续基础设施乘势而起的绝佳机会。

中国是绿色发展的得力倡导者,也是绿色投资的理想掘金地。有评论认为,“十二五”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七大新兴产业中,无论是通过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把世界制造中心转变为绿色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中心,还是以新能源技术构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能源安全供应体系,都将为中国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环保投入的力度正在加大。中国科学院研究员王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分别安排650亿元国债和2100亿元直接用于生态环境建设,拉动了社会资本的投入,建设了一大批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缓解了长期以来城市建设中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的矛盾。

王毅认为,如果要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环保投入占GDP比重应提高到2%-—3%,并力争达到3%,工业污染控制投资占其固定资产投资比例提高到5%—7%。因此,2020年之前的10年内,大致需要投入10万亿元。这需要财政投资来拉动社会投资,同时,还需要环保企业加大投资力度,以多样化投资模式参与到城市环境设施建设和运营。

作为生态大省,贵州的环保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在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出了不少政策目标和要求。比如《贵州贵安新区总体方案》强调了“环境保护政策”,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政策目标,其中包括新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工业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污泥无害化处置场、垃圾填埋场及渗透液治理工程等建设。

拓宽民间融资通道

可持续基础设施能够支撑城市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人口的急速增加,致使原有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变得越来越脆弱,需要更有效率的更新换代。以国内情况看,当前各界一致看好、众多城市争先上马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是典型的可持续基础设施,它清洁环保,能够增强地区资源的流动性,是大型城市最为理想的绿色交通设施。

但是可持续基础设施的融资需要广泛开辟通道。在生态文明会议上,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李东辉结合自己的项目融资经历,提出两条建议,一是国家需要在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未来的财政预算顶层设计,像教育资金一样,每年拿出一部分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组建绿色银行或生态银行,专门支持生态发展。

作为可持续性基础设施的融资前提,对项目进行“预可行性研究”(对建设项目的必要性以及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是否可行进行宏观的科学分析和论证)是推动融资的重要一步。亚洲城市发展中心中国区域办公室主任阿道夫·格雷罗说,通过预可研,在技术、经济、融资、社会和环境问题上使项目得到全面提升和综合加强,从而提高项目的可融资性和可持续性。

今年4月份,江西省新余孔目江流域洪水防控及环境治理项目获得亚洲开发银行1.5亿美元贷款,主要用于孔目江流域洪水风险防治、水环境综合治理、城镇饮水安全等。新余市高铁新区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邹国平在介绍说,在这以前,该项目仅仅是计划建成一个单纯的景观工程,刚开始就面临资金难题,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对项目进行重新设计,更加侧重于应对气候变化,成了亚洲开发银行支持和鼓励的项目类型,并列入亚行融资名单,加速了项目融资进度。

在可持续项目融资中,民营企业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私营业务部主任郑康斌说,建立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机制,能拓宽公益项目的资金来源,提高管理效率。郑康斌提供了三条民资进入途径,一是建立生态投资基金,吸引中小投资者参与;二是资产证券化,增加基础设施长期投资的联动性;三是建立并完善相关制度,减少投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

绿色发展是全球经济的大势所趋,也是人们对未来生存环境的热切期盼。在资源、能源危机随时可能威胁人类发展以及气候变化给全球带来诸多负面影响的阴影中,改善经济增长的基础物质与制度支撑,发展可持续基础设施,是所有增长与发展策略非常必要的思路选择。贵州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有重要责任不断探寻可持续基础设施发展之道,不断进行环境管理、投资融资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新的境界。(责任编辑/晏 青)

猜你喜欢

基础设施绿色生态
公募基础设施REITs与股票的比较
基础设施投资项目
前7个月国内充电基础设施增加12.2万台
新政府会计准则规范公共基础设施处理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追踪绿色的秘密
盱眙生态藕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