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荣桓政治工作那些事儿

2015-05-27周美好刘清华

湘潮(上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罗荣桓铁匠

◎周美好 刘清华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1963年2月16日,罗荣桓与世长辞,毛泽东为此夜不能寐,写了《吊罗荣桓》一诗以表哀思。

罗荣桓从秋收起义担任特务连党代表起,就与党的政治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党代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总政治部主任、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等我军政治工作的各级领导岗位便一直伴随着他光辉的一生。罗荣桓从事政工时间之长、经历政工岗位之多、开创政工方法之新、做出政工业绩之大令人瞩目,为人称道,他在政工方面的一些鲜活故事也被广为传颂。

1937年8月,罗荣桓任八路军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

逃跑的战士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秋收起义失败后,红军处境艰难,士气低落,减员严重。一些人吃不了苦而不辞而别,一些人对革命缺乏信心而悲观丧气,一些人因敌人威逼利诱而投降变节。这是一个大浪淘沙的必备过程。

1927年9月的一天,红军特务连副连长张明与党代表罗荣桓正在组织队伍练兵。突然,通讯员报告说谭铁匠(谭二牛)带两个同乡逃走了。张明火冒三丈,马不停蹄地去追。罗荣桓在原地怔了怔。

谭铁匠同乡赵二毛焦急地对罗荣桓说:“党代表,你救救谭铁匠,他母亲病得快不行了,他想回家安排后事,但怕部队不同意,没办法只好逃走了。”

张明与罗荣桓是同乡,他原是武汉国民政府警卫团的排长,对革命忠诚,但旧军阀恶习难改,对战士轻则责骂,重则殴打,对逃跑士兵,往往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枪毙。眼看人命关天,罗荣桓立即迈开大步追去。

大约10分钟后,张明追上了谭铁匠。眼见无路可逃,谭铁匠三人横下一条心,从躲藏的树丛中走出来,张明举枪对准了谭铁匠。此时,罗荣桓赶到,抬起张明握枪的手。枪响了,子弹射向了天空。张明再次举枪对准谭铁匠,被罗荣桓大声制止。

“你们想回家,就公开说,为什么要逃跑呢?”罗荣桓面向谭铁匠三人问道。

“党代表,我们也不想当逃兵,我们都希望打白狗子,可这样天天被敌人追,何况我母亲病重……”谭铁匠解释。

罗荣桓沉思了一下说:“好,我同意你们走,可是你们不要忘记了,你们是秋收起义的战士,我希望你们把秋收起义的火种带回去,在家坚持斗争,迎接最后的胜利。如果将来你们想回来,我第一个欢迎。”

说完,罗荣桓摸出身上仅有的4块大洋,送到谭铁匠手里,又把谭铁匠的布包搭到他肩上。

谭铁匠三人惭愧地低下头,然后与罗荣桓依依惜别。

罗荣桓放走逃兵还给路费的事很快传开了。对此,支持反对的人都有。毛泽东认可罗荣桓的做法,并就枪毙逃兵、打骂士兵等问题与罗荣桓进行探讨。9月29日至10月3日,红军进行了著名的三湾改编。10月1日清晨,毛泽东对部队发表了鼓舞人心的讲话后,宣布一个声明:愿留则留,不愿留的可以回去。

就在这个时候,谭铁匠和他的那两个同乡赶来归队。罗荣桓连忙走上前去,嘘寒问暖。逃跑士兵的归队,把现场气氛推上了高潮。大家斗志昂扬,振臂高呼,“打倒蒋介石、打倒土豪劣绅”的口号荡气回肠,响彻山谷。

三湾改编后,红军部队建设逐步走上正轨。罗荣桓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凡是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打仗时,他在最前头冲锋,撤退时在最后面掩护;行军时,他经常扛着几支病号或掉队战士的枪;宿营时,他每夜查铺,逐个将战士的夹被盖好;发零用钱时,他最后去领;自己病了,咬牙工作,可战士病了,却一天几趟嘘寒问暖。罗荣桓用过硬的作风和务实的工作赢得了官兵的爱戴。特务连变得生龙活虎,攻遂川、打茶陵、占宁冈,特务连像一把尖刀,所向披靡。

1927年10月23日晚,红军特务连在遂川县大汾的一个阁楼上,举行了第一批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罗荣桓领誓,6名新党员庄严地举起右手。“牺牲个人,严守秘密,……永不叛党”的誓词激昂而响亮。谭铁匠悄悄走到门前,轻声地念着誓词,也举起了右手。几个月来的切身经历,让谭铁匠见识了罗荣桓的过人风采,也领略了党的无限前景。

罗荣桓听到有动静,把谭铁匠叫进来,问他有什么事。

谭铁匠搓搓手,极不自然地说:“党代表,我知道我上次当过逃兵,还不够入党的资格,可是我愿把我的一切交给党。这是上次我回家时你给我的盘缠,就让我提前交给党吧!”

随后,他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递给罗荣桓说:“这是我的入党申请书,请党代表考察我。”

罗荣桓高兴地说:“谭二牛同志,党相信你,加倍努力吧!”

后来,谭铁匠因工作积极,表现出色,英勇作战,成了一名共产党员。

巧解一盘小辣子造成的矛盾

1930年6月,红四军二纵党代表罗荣桓调任红四军代理政委。当时,红四军有3个纵队。一纵队战斗力强。二纵队经过罗荣桓的治理,工作也赶上来了。三纵队内部不团结,闹得跟乌眼鸡似的。

一天,罗荣桓带了三位干事、一位勤务兵、一位马夫来到三纵队的特务大队,还没进屋,就听到了一阵激烈的争吵声。罗荣桓不由得皱了皱眉头,大步流星地往前走。

“怎么都是辣的,这怎么吃?”

“我们湖南人每顿饭都离不开辣子,你要是吃不了辣的,就吃白米饭。”

“凭什么做菜,要合你们湖南人、江西人的口味,你们有可口的饭菜吃,我们广东人、福建人吃什么?”

“关我屁事,你爱吃不吃!”这时,一个人把菜盘子一掀,饭菜撒得满地都是。另一人冲上前来,两人推推搡搡。

罗荣桓大喝一声:“住手!我是新来的红四军代理政委罗荣桓,第一天到你们这里,就碰上你们打架,你们大队长、政委呢?”

大队长李经平、政委吴东新连忙举起手,向罗荣桓报到。看到大队长和政委竟带头打架,罗荣桓疾言厉色地问:“你们都是大队的领导干部,竟然为了吃辣椒的问题大打出手,你们也不感到脸红?”

安顿好铺盖后,罗荣桓马上找李经平、吴东新等人谈话。原来,李经平是湖南人,爱吃辣椒。吴东新是广东人,吃不惯辣椒。部队里的江西人口味同湖南人差不多,就支持李经平。而福建籍与广东籍的战士不吃辣椒就支持吴东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两派,争吵打架就成了家常便饭。

了解情况后,罗荣桓又专程到伙房去了半天。他一边洗碗,一边对伙房的老黄说:“老黄,伙房的事可不是小事哎!我在军部就听说你们这里闹辣子矛盾,到这儿一看,才深知辣子问题成大问题了,已经严重到影响你们团结的地步了。”

“我只管炒菜做饭,领导叫我放辣椒,我就放,不叫就不放。”老黄为自己辩解。

罗荣桓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说:“老黄,你这个同志没有原则性。明天能不能把辣子单独炒一盆?别放在大锅里一起炒,行不行?”

第二天中午开饭时,战士们打开锅盖一看:青菜是青菜,辣椒是辣椒。吴东新一看:“嗯,没放辣子哎!”

“这个办法不错,我们的口味都解决了。”大家议论纷纷。大队第一次和和气气地吃了一顿饭。

下午,罗荣桓参加了大队的支委会。在会上,大家又扯起了辣子青菜分开炒的问题。罗荣桓趁热打铁说:“我们这个大队的湖南人、江西人、福建人、广东人,大家都因为革命而走到了一起,成了阶级弟兄。当前,我们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最需要团结。湖南有句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弯,三扎麻绳扯断难,众人拾柴火焰高,齐心团结金不换。大家都说今天的办法好,可以前为什么不这样做呢?这说明啊,你们以前就没有这个愿望,都守着自己狭隘的地域观念去指责对方。一盆小辣子事关团结大问题。只要大家珍惜团结,辣子等问题都能很好解决。大家都是革命战友,要互相谅解、互相照顾。”

经过罗荣桓的耐心教育,大队的干部都作了自我批评。接下来,罗荣桓与大家朝夕相处,同甘共苦,言传身教,特务大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局面。

不久,毛泽东到红四军视察,见到罗荣桓后高兴地说:“开始的时候,我对你还真有点不放心,听红四军的同志说你一来就下连队,而且把三纵的问题搞好了,我就放心了。”

用“三个过硬”吸引群众来参军

1939年3月,罗荣桓、陈光率八路军一一五师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山东,与山东抗日武装并肩作战,继樊坝、梁山战斗之后,又在抱犊崮、峨山、阎王鼻子山、文王峪、石河等地多次与日军交战,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对那些一贯为害群众的地方伪顽势力,如孔庄的杜若堂、白彦的孙鹤龄、天宝山的连德三之流,也给予了严厉的惩罚。

但是,主力部队屡经战斗,减员很大,补充兵员、壮大主力部队就成为当务之急。但要补充兵力,当时面临的主要困难在于鲁西、鲁南地区日伪顽匪势力强大,对群众实行血腥屠杀,老百姓对他们心有余悸,害怕家里有人参军会遭到报复。

大家都感到补充兵力压力大,罗荣桓也是急在心里。10月的一天,在大炉村万家大院里,罗荣桓召集地方和部队干部开会。40多双眼睛焦急地看着他,希望他有锦囊妙计。罗荣桓道起了开场白:“当前,鲁南斗争的局面刚打开,群众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党的基层组织也残缺不全,地方一时是拿不出兵员来的,怎么办?硬要嘛,那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会场上响起一阵短促的耳语声,然后,大家不约而同地抬起头,盼着他说下去。罗荣桓沉着地说:“要让群众来参军,我们必须过得硬。一要作风过得硬,对群众要秋毫不犯,消除群众对我们的误解;二要打仗过得硬,要打出我们的气势和声威,让群众认为我们能打仗,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三要组织过得硬,要在地方建立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达到了三个过硬,兵员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会后,罗荣桓从主力部队中抽调100多名干部组成工作团,分赴滕北、邹东、费南、费北四县边界一带农村,深入群众、开展工作。罗荣桓亲自带队到费南临郯发动群众。

罗荣桓率领的工作团帮群众打扫卫生、挑水、劈柴、理发、看病、割麦。同时,工作团走村串户,张贴标语,与群众拉家常,宣传党的主张,宣传八路军的政策,平静的村子里顿时热闹起来。

当群众听说罗荣桓是一一五师政委,也与工作团成员一样风餐露宿时,不禁感动万分,他们连声赞道:“八路军的领导与日军、伪军的头头那真是天壤之别呀!”自此,各种关于八路军的谣言不攻自破,农民到处请部队到村里开展工作。

八路军靠过硬的作风和能力,赢得了群众,补充兵员的条件水到渠成。临(沂)郯(城)苍(山)平原沸腾了,出现了“工农兵学商、一齐来救亡”“兄带弟,儿别娘,父送子,妻送郎,前呼后拥上战场”的可喜局面。仅费南山区,就有近千名青壮年报名参军。新兵员源源不断地补充,确保了八路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力量生生不息。

1941年夏,罗荣桓(左二)与朱瑞(右二)、黎玉(左三)、萧华(右一)等在山东滨海区合影

“不要挂我的像”

1940年8月,八路军一一五师决定编辑《战士》杂志。一天,《战士》杂志编辑那逖在翻看山西抗日根据地的一本杂志时,发现杂志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特别是杂志上刊登的该地区领导人的头像,十分显眼。那逖脑子灵光一闪:他们的杂志能印领导人的头像,我们如果把罗荣桓政委的像印上去,效果应当也不错。那逖兴高采烈地向杂志社领导、师宣传部长赖可可作了汇报。赖可可也觉得可行,决定在《战士》杂志的扉页刊登罗荣桓的头像。

那逖按赖可可的吩咐,开始为罗荣桓制作木刻画像。画像制好后,赖可可带着那逖去向罗荣桓汇报。

“罗政委,是这样的,我们看到其他地区的杂志刊登了他们领导的头像,我们也想把你的头像印在《战士》杂志上。”赖可可说。

“刊登我的头像?谁同意的啊?”刚才还和颜悦色的罗荣桓顿时严肃起来。

“罗政委,这可是一一五师指战员和根据地老百姓的共同呼声啊!再说其他地区已经这么做了。”赖可可见罗荣桓严肃起来,忐忑不安地进行解释。

稍顷,罗荣桓站起身来,给两人各倒了一杯水,然后说:“谢谢你们的好意和同志们的抬爱。进入山东以来,我们是打了不少胜仗,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并肩作战的结果啊!我罗荣桓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如果没有广大军民的配合,也是孤掌难鸣啊!”

停了停,罗荣桓接着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毛主席、朱总司令才是老百姓的大救星。大家的心意我领了,杂志不要登我的像,要登就登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像。”

赖可可、那逖两人站起来,似乎还想说点什么,罗荣桓用眼光制止了他们,随后转移了话题:“你们是《战士》杂志的领导和编辑,我提议《战士》杂志要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多宣传先进事迹,多宣传文化知识,多宣传抗战动态。”

1945年4月,党的七大在延安胜利召开。罗荣桓因工作需要未出席大会,但被选为中央委员。消息传到山东后,大家纷纷向罗荣桓表示祝贺,宣传部门又开始酝酿印制罗荣桓的头像。

由于有了第一次的教训,这次大家不敢“先斩后奏”了。宣传部副部长陈沂等决定事先向罗荣桓请示。他来到罗荣桓住处,刚落座,罗荣桓就先入为主地说:“听说有的同志又要为我制作头像?我还是那句老话,不要挂我的像,要挂就挂毛主席的像。”

见罗荣桓态度坚决,陈沂不甘心地劝说:“山东根据地欣欣向荣,你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大家都有目共睹!……我们这样做,是出于同志们对你的尊重和拥戴。”

罗荣桓摇摇头:“尊重可以,拥戴也行,但不必把我的像挂到墙上去啊!要挂就挂马、恩、列、毛的像。……我今天打个硬招呼,此事以后不得再提。”

算“地瓜账”让农民清楚“谁养活谁”

1943年10月,山东分局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根据地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的指示,决定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但减租减息运动在初期进展缓慢而且不彻底,不少地区甚至出现了地主反攻倒算和逐渐侵蚀群众胜利成果的现象。

一天上午,罗荣桓来到鲁南费县张李庄了解减租减息的情况。在张李庄农救会会长的陪同下,罗荣桓首先来到了地主王希福的家里。一落座,罗荣桓就问:“老王,你把农民的地租减了吗?减了多少?”

王希福点头哈腰地回答:“减租减息运动开展得好,我积极响应抗日民主政府的号召,已把租金减下去了,我算了一下,大概减了2800多担呢!”

农救会会长也应声附和着:“是,是这样的。”并指着屋里坐着的几个农民说:“可以问他们。”罗荣桓与这几个农民交谈起来。从交谈的情况看,他总觉得有点不对头,但他没有明说。

从地主王希福家出来后,罗荣桓把农救会会长支走,走到一个姓王的农民家里。这位农民正患病在床上,两个孩子面黄肌瘦。罗荣桓摸出身上仅有的一块银元递给他,关切地问他生的什么病,这次他家里减了多少租?

看到罗荣桓和蔼可亲,老王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减租前王希福把租提上去了,我家原来要交租6担,后提高到8担。这次王希福说要响应政府号召,把我家的租减到6担,实际上我家的租和以前比没减一点呀!”

在他们交谈期间,有10多个农民也拥进了屋里。他们纷纷向罗荣桓反映王希福根本就没减租,心太黑了!他们还反映说农救会会长也被王希福收买了。

听完大家的诉说后,罗荣桓说:“大家会算账吧,我今天先与大家算‘地瓜账’。老王,你家4亩地,一亩产地瓜600斤,每亩成本折扣成地瓜200斤,除去成本,你家应得地瓜1600斤,而你实际一年有多少斤地瓜?”

老王数了数手指说:“我一年大概得700斤。”

罗荣桓说:“那余下的900斤哪去了呢?”

大家不约而同地说:“还不是交给地主了。”

罗荣桓接过话题:“大家说对了,我们农民辛辛苦苦忙一年,到头来还是吃不饱、穿不暖。而地主呢,整天游手好闲,却天天大鱼大肉。为什么呢?不就是他有田,我们没有田吗?他把租金提得那么高,我们还有吃的吗?肯定没有了。今天之所以算这个‘地瓜账’,就是要让大家明白,地主是不劳而食的,是我们老百姓用自己的血汗养肥了他们。现在抗日政府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就是要让大家少受地主的剥削和压迫,能过上好日子。”大家听了都连连点头。

随后,罗荣桓把农救会会长、王希福和另外3个地主、张李庄的老百姓召集到一起,把调查了解的情况公之于众。见罗荣桓掌握了实情,地主王希福连忙打躬作揖,向罗荣桓承诺马上给农民开仓退粮。其他几个小地主看大地主王希福都顶不住了,都点头哈腰说退粮。罗荣桓指示村农救会罢免了被地主收买的农救会会长,张李庄的减租减息真正打开了局面。

猜你喜欢

罗荣桓铁匠
铁匠教子
宝刀
铁匠的发明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铁匠
麻脸铁匠
锤不破
罗荣桓与萧华
罗荣桓的军事理论概述
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北进指示的罗荣桓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