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教师语言简洁性策略
2015-05-26俞学志
语文教师能言善辩是课堂教学的优势。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故意炫耀自己的语言能力,整节课滔滔不绝。殊不知教师的言语发挥其实更多地挤占了学生自主体验的空间,学生自身的言语实践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践行简约语言,让阅读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
一、导入简易:紧扣知识生长价值
智慧的教师在导入环节要运用自身简要的语言直入主题,揭示内容,创生出积极有效的学习空间,激活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例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教师就直抒胸臆,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爬山虎的脚》,请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师:这个“虎”字是一个生字,尤其要注意书写的笔顺。谁来朗读课题。
教师指导学生关注朗读的节奏,并相机指导学生诵读。
师:(出示图片,引导观察图片)这就是爬山虎和它的脚,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它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生:爬山虎是怎么能在墙上爬呢?这点我很疑惑。
师: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文章中也介绍得很清楚。让我们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在案例中,教师导入环节非常简洁,其实却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信息,既巧妙引入课题内容,又自然提出作者信息;既突破生字的难点,又整体感知了文本内容。学生在这样的导入中经历了聆听、表达、朗读、书写与思考的实践历练,并在自主质疑中促进了学生对言语生长点,高效促发了学生整体的阅读期待。
二、评价简洁:引导调控举重若轻
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除了组织性语言之外,评价性语言也是不可或缺的。富有艺术性的评价语言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成果和质态的高效甄别评判,更是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的有效动力,确保了学生持续性学习的进行。
例如在教学《半截蜡烛》一文中“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时,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如果你是伯纳德夫人,你认为哪个字最重要?为什么?
生:我会重读“灯”字。(其他学生感动莫名)
师:为什么要这样呢?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情报藏在蜡烛里。夫人想换掉蜡烛,所以应该让德国人举得“灯”更好。
……
师:我们的思维不能定势,一定要从内容入手吗?我们可以运用哪些语气说好这个句子?
……
以上案例中教师两次对学生的思考进行评价与调控。第一次,在学生发言没有厘清思维逻辑的关联时,一次是在学生的表达局限在思维定势中。在教师简洁而艺术化地点拨中,学生的表达趋于更加完整和理性,从而促发了之后学生的发言不再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了。
三、追索简练:推动思维深度漫溯
阅读教学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在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下,学生的认知会出现理解感知的不同层次性。这就需要通过教师的追问对学生的思维路径进行及时的调控和把握。而在追问的过程中,推动学生思维向更深处迈进。
仍旧以《爬山虎的脚》为例:
师:学习了课文你们学到了哪些写作方法?
生:要想写出好文章,就必须要认真细致地观察。
师:你能从课文中找出一些事例吗?
生:描写叶子时,作者从色彩写到形态,展现了爬山虎叶子的无穷魅力,足以证明作者是从不同的角度对叶子进行了认真的观察。
师:那能不能找出作者观察时间长的例子?
生:爬山虎颜色的变化缓慢,细丝从红色变成灰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发现,这就需要作者细致而长时间地观察。
乍一看,第一个学生的回答已经完全契合了教师问题的核心。但学生真正懂得了吗?其他同学也能迅速消化这样的认知体验吗?鉴于这样的认知,教师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然后迅速进行追索理答,引导学生以教材为蓝本,促使学生再次进入文本寻求支撑自我认知的资源和证据。这样的过程是学生对文本深度感悟的过程,更是强化学生对语言感悟和方法积累的过程。
四、总结简要:梳理罗列铸造思维
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高效智慧的课堂小结教师的语言应该是简洁的,更重要的是能促发学生思维逐步走向高潮,让课堂在余音绕梁的基础上启迪学生的言语智慧,促成言语生命的提升。
例如在《草船借箭》一文的小结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师:学习了课文,你们觉得诸葛亮能够借箭成功原因是什么?
生:因为他懂气象,知道大雾产生的条件。
生:因为诸葛亮善读人心,他对鲁肃的为人看得准,很多事情能够交给他办理;而曹操为人多疑,才能让他的借箭成功。
师:这就是我们对诸葛亮用得最多的评价——
生齐答:神机妙算。
课堂学习任何一个环节学生都应该是主体,教师应该成为串联认知、激发动力的推手。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退隐后台,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和纬度对课文进行总结和梳理,实现了总结效益的最大化。
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的语言,但更需要教师简约的语言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调控与评价。
俞学志,教师,现居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