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语言形式 学习表达方法
2015-05-26刘军兰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知,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语文教学是以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为目的的,更要关注文本的语言形式。
一、揣摩语言密码,体会表达方式
文本精妙的语言是作者准确表情达意的载体,作为引领者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发觉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带领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的密码,体会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1、品味标点,感悟情感
标点,它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情感载体。有时我们只要抓住看似平常的标点,就能咬进文章的深层,甚至嚼出文本的未尽之意。
《生命的姿势》中有这样一句:“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可先让学生默读这段话,说说从标点中读出什么,再让他们读出谭千秋此时的内心。最后要求试着描写一段心理活动,适当运用各种标点。
2、关注字词,推敲语言
字词是语文的根基。孤立地看它们,大多平淡无奇。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会变得很灵动。
《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我在教学“孙中山亲眼看见母亲给姐姐缠足”这一部分时,先引导学生说说孙中山看见了什么,接着抓住关键词“长长的、一道又一道”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肉体的痛苦。他们不仅体会到作者用词的贴切,而且领悟到了母亲对封建陋习的无奈,孙中山对此陋习的憎恨。
3、发掘句段,领会表达
文本中蕴藏着许多内隐、雅致又意蕴丰富的句段。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习得教材的表达方法,提升言语能力。如《小露珠》一文中,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露珠最终变成了水蒸气,要和植物们一一告别了。此时,我让学生边看边想象,说说小露珠消失时植物们是怎样与她依依惜别的,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看看句子的特点。最后,我引导他们由小露珠到公园里的花、风中的柳进行仿写,学生的言语之门由此敞开。
4、聚焦布局,把握意图
文章的布局是按照文章的灵魂和核心进行综合考虑,使文章的各部分构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整体。在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中,学生洞察了文本构思的精巧,领悟到写作的方法。如《莫高窟》,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将藏经洞放在最后描写?学生洞察是因为藏经洞深受浩劫,失去往日光彩,而将其放置在最后交代并作略写的安排。然后启发学生模仿本文布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想象语言内涵,习得表达技巧
文本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作者有意形成的特定的含义之外,不少语句还存在着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教师可以充分开掘这些资源,让语言形式的习得自然、顺畅。如教学《赶海》,我闹着要去赶海时,我问学生:“我”是怎么“闹”舅舅的?成功了吗?然后请学生上台表演那一幕,再说说那种感觉。你平时有没有在家“闹”过?写一写吧!学生们文思泉涌。
三、比较品评语言,促进表达内化
经典规范的文本,作者对遣词造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感知体会这些词语的效果,可以通过替换、增减和变序等比较品评的方法,促使学生语言表达的内化。《姥姥的剪纸》中有写姥姥冬天夏天剪,白天晚上剪那句,我让学生将原话与“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都在剪”作对比。学生发现原句给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起来琅琅上口,更适合文本作者一直沿用的儿童化语气;老师的句子虽然简短,但是少了引人遐思的意境。
四、课内向课外延伸,迁移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语文课堂与生活语文对接的过程。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言语形式,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兑现语言的意义和价值,催生了语言的生长。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在感受了老人豁达开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后,我布置他们去观察熟悉的普通人,挖掘闪光点,抓住与众不同的细节特点,仿照课文写一个人。
对于语言形式的考量,我们品味得还远远不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得“意”忘“言”,不可得“意”忘“形”。只有以教材为依托,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他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刘军兰,教师,现居江苏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