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015-05-26邵欣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静女美育中职

审美能力主要指的是审美理解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审美想象能力以及审美感知能力。审美能力的获取,通常都是依靠人类后天所接受的审美教育与参与的审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不仅是中职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先决条件。中职语文教材当中拥有丰富多彩的美育文章与内容,其不仅具有艺术美,同时还具有社会生活美,并且还包括自然美。这就需要广大中职语文教师将中职教材充分利用起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加强美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引导学生去想象

别林斯基曾经提出过:“在艺术当中,想象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所以,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指引学生将教材当中所体现的文字信息与自身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将教材当中的文字信息转变成为真实、形象、生动的画面。比如《静女》当中的静女,其具体美在什么地方呢?作者在文章中这样描写:“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尽管作者对于静女的外貌并没有进行具体的描写,而是通过男子的动作与表情来从侧面进行客观的描述。学生则应当从这种描写当中去想象静女,并且用自身在生活当中所见的例子去进行对比,产生较为直观的形象,去感受静女的美。

二、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

一般来说,文学作品都是通过对景物进行描写来表达出作者自身的感情与思想,对景物的描写表达即是“境”;文字当中所流露出来的感情与思想则是“意”,这种“景”与“情”的有机结合,有效组成了文章的艺术情境。在对学生实施美育的时候,首先必须要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倘若学生无法进入到文章的意境,自然也就无法体会到文章的思想,当然也就无法达到感知美、欣赏美的教学效果。怎么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呢?其一是依靠直观的语言、听觉以及视觉,教师应当凭借自身的泛读,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心中能够浮现出文章的画面,又或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运用形象生动的图片、视频等进行展示,让学生的视觉与听觉产生震撼。其二是分析文章当中所描述的想象与画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引学生将文章所描述的景象再现出来,还要把那“难写之景”状在学生面前,把不尽之意给以适当发挥。比如,《登鹳雀楼》中展现给我们的是一幅雄壮、壮观的落日余晖之下的黄河入海景象;《沁园春·长沙》展示给我们的则是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的时候,应当将文章当中体现“景色”的词语与句子充分利用起来,指引学生去感受教材当中所表达出来的美丽景色,在反复感受这些字词的过程中去理解作者当时的感情与思想,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的美,最终融情入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升华自身的审美能力。

三、深化学生的美感

只是浅显的让学生去感受那些显而易见的美是远远不足的。学生在欣赏到文章当中所叙述的一幅幅多变、流动的画面以及生动、鲜明的形象时,其中能够体味到人物、自然以及社会的外在美,要想获得深层次的审美,教师还应当揭示文章当中的内在美。比如,李健吾《雨中登泰山》中描写了烟雨云雾中的飞瀑流布、层峦叠嶂和奇松怪石等自然景观,只能够表现出文章的外在美感,作者自身不畏艰险、敢于探索的坚强意志以及文章当中所表现出来的只有勇于攀登高峰才可以欣赏到奇特美景的思想感情,才是文章的内在美。如此,通过感受文章外在的美感,到追求形象内涵的魅力,逐渐深入,使得学生情为所动,心有所感,最终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创造美。

《中职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曾提出:“未来的社会更需要美,需要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中职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所以,广大教师必须高度重视中职语文教学当中的美育教育,致力于提升广大中职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的心灵以及陶冶学生的情操,为祖国培养更多的栋梁之材。

邵欣,教师,现居山东青岛。

猜你喜欢

静女美育中职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从前慢:古诗里的痴守——从《静女》《涉江采芙蓉》说起
李昕澍作品欣赏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高姝瑶 静女其姝 惟玉及瑶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静女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