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小说教学的留白和补白艺术
2015-05-26华东
“留白”是中国古代创作诗词、书法和绘画作品的一种艺术技法;“补白”是阅读和欣赏艺术作品时的一种借助想象再创造的欣赏艺术。微型小说因为其篇幅短小精悍,情节简单,结尾出人意料而又蕴含哲理,往往简笔勾勒人物和白描环境,给语文教师利用留白和补白艺术,进行高效教学,留下了设计创新的空间。
下面以澳大利亚的作家泰格特的微型小说《窗》为例,谈谈在微型小说教学中,巧妙留白,精彩补白,提高微型小说教学的课堂效率。
一、默读课文,课堂时空留白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四学段(7~9年级)的学生的默读要求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针对初二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微型小说《窗》一千三百多字的篇幅,笔者没有布置预习,而是上课后发下删节版的微型小说《窗》,让学生默读课文五分钟,创设了五分钟的课堂时空的留白。
新课程实施后,为了突显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很多语文教师放弃齐读的方式,让学生选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但是学生喜欢的阅读方式不一,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默读,阅读时,往往是“鼎沸”的读书声此起彼伏,默读的学生深受其扰。笔者认为,微型小说教学应该给学生留下默读的时间,留出静静的享受微型小说艺术魅力的心灵空间。
五分钟的默读,除了学生翻阅书本的唰唰声,连一些教师喜欢播放的舒缓、优雅的背景音乐也都一律省去,学生在声音的留白中,自然进入阅读、欣赏、品味的境界中。因为,微型小说自身的语言魅力、文本魅力胜过一切华美的音乐,再优雅的乐曲只会剥夺学生全身心进入微型小说艺术世界的机会,扰乱学生阅读小说所需要的安安静静的心灵空间。
微型小说的高效阅读教学,教师要避免“人声鼎沸”、“丝竹乱耳”的喧哗,善于设计课堂的时空留白,让学生运用默读方法,直接感受微型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复述情节,故事内容补白
复述情节,是直接了解学生对小说内容、人物、场景和细节感知的常用的阅读教学方法。完整复述故事情节,看起来容易,说起来难。语文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复述还算完整;能力弱的学生,往往把完整复述变成丢三落四的简单概括。所以,按照学生的语文能力,可以让复述能力强的学生,根据自己对情节的阅读理解来复述;也可以提供必要的情节的提示,让复述能力弱的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提示语句,来补白式的复述故事情节。如笔者提供给学生如下的提示:
故事发生在 ,里面有 ,其中一个是 ,另外一个是 。这位病人给另外一位病人栩栩如生 ,另外一位病人由起初 ,到后来 ,甚至到最后 。一天晚上, ,
最终, 。过了几天,剩下的病人 。
在这段提示中,既包括了复述情节必须包含的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环境,又包含人物心理的变化,最终通过复述使学生对故事情节有一个完整的理解,也为下面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微型小说的高效阅读教学,教师要避免不着边际的“完整复述”,精心设计复述情节的留白,让学生利用填充提示进行补白式复述,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当然,对于复述的语言不要苛求其精确,只要基本合理就可以了,因为复述故事情节,本身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三、想象场景,创新朗读补白
《窗》的两个人物形象特征非常鲜明,传统的小说阅读教学,主要抓人物的描写性语句,蜻蜓点水,未必能深入到人物内心,笔者对四到六自然段的描述,采取补白式创新朗读的方式,让学生通过生动的补白,感受近窗病人描述画面的美丽动人,在场景补白、创新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近窗病人心灵的美好。比起那些朗读第四自然段文字时,用图片补白来进行场景还原,剥夺学生想象的做法,朗读补白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充分体现微型小说高效阅读教学中补白艺术的魅力。
笔者是这样启发学生的:“请同学们加入生活体验,创新朗读。在四到六自然段的描述中,选择一个场景,添加一些内容,再现描述中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近窗病人描述的栩栩如生。”
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选择了一些场景进行留白,朗读补白出这样的场景:“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呱——呱——’,一群群野鸭不停的叫着,扑棱棱的飞起,在远处湖面上落下,激起一片晶莹的水花。‘嗨,那儿有一群野鸭,我们赶紧过去!’‘我正好有点面包,我们去喂喂野鸭吧!’公园里的孩子们扔面包喂着鸭子,一群鸭子,一哄而上,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争相恐后。活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一条条鱼儿纵身跳出水面,引得垂钓的大人一阵尖叫。”通过创新朗读,学生对有字处进行留白,合理想象场景,运用朗读补白,不但感受到靠窗病人心灵的美丽,描述得栩栩如生,也通过远窗病人由听得津津有味,逐步产生出羡慕嫉妒恨的心理,最终见死不救的心路有了深刻的认识。
微型小说的高效阅读教学,教师要善于从场景罅隙处入手,进行留白挖潜,运用补白的方式进行创造性朗读,充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想象,进入人物心灵深处,水到渠成地理解、分析人物。
四、结尾留白,补白感受魅力
《窗》的小说结尾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的结尾”,很多教师往往让学生分析结尾有什么好处,或者让学生进行想象续写。笔者觉得,如果先对结尾巧妙的留白,再让学生补白结尾,然后进行对比,那么,学生对“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效果自然就有了深刻的体会。
所以,笔者教学这篇微型小说时没有布置预习,也没有使用课本,而是发了去掉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的删节版课文。在人物分析最后,告诉学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请你合理想象,给小说补上一个结局。”因为没有先入为主的阅读印象,学生不用“戴着镣铐跳舞”,充分的调动创造性的思维进行写作,补写的结尾开放而多彩。比如:
有同学写道:“他看到的只是一片丛生的杂草,堆满各种生锈的医疗器械。 第二天,当医生对这个病人进行检查时,发现他的病情越来越重,为什么?谁也不知道。第三天,当医生来检查这位病人时,发现他一动不动地躺在床上,两眼空洞地望着天花板,手还在向着电铃那个方向伸着,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死了。他们又叫了几个人,把他抬了出去,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
还有学生这样结尾:“同伴所说的公园一片凄凉,所谓湖水不过是一潭死水。周围没有顽皮可爱的孩童,有的不过是枯死的老树,偶尔惊起几只乌鸦。没有幸福甜蜜的情侣,甚至没有成双成对的鸟儿。所谓争奇斗艳的花朵,不过是泥土中的几座坟墓。生机勃勃其实都是死气沉沉。商店、闹市区,也不过是一片荒凉……”
当我把泰格特原作的结尾“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揭示出来后,学生一片惊讶,这时请学生说说微型小说结尾的妙处,学生自然就理解了“出人意料、短小精悍、别具匠心”的“欧·亨利式的结尾”的艺术效果。
微型小说的高效阅读教学,教师要在小说情节的关键处运用留白,让学生想象情节的发展,既可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学生创作补白的激情,又可以锻炼学生写作能力,通过习作和作者作品的对比,学生会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微型小说创作的艺术魅力。
只要我们能深入钻研小说文本,巧妙地设计课堂留白,有效地利用文本留白,引导学生精彩地补白,微型小说的高效阅读教学,必然绽放出留白和补白艺术的动人光彩。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5.
[2]温儒敏.语文课要“聚焦语用”——在济南明湖中学的讲话[J].语文教学通讯,2014(7):7-10.
华东,教师,现居江苏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