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设有特色的高职语文课
2015-05-26孙艳霞
高职院校对是否有必要开设语文类课程意见不一。开与不开,涉及到对语文课教学目的的认识问题。大多数的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往往是职业特色重,语文特色却少之又少,使语文课沦为变了形的语文课。
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在文化知识结构、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达到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这里也包括对基本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要求。目前出现的高职毕业生高学历、低层次问题,其根本原因不在于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不强,主要是基本文化素质达不到高校毕业生的水平。我国高职教育受德国影响较大,德国前总理科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德国经济腾飞的关键不是因为职业教育培养了大批有技术的劳动者,而是因为职业教育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合格公民。”全面理解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当然不能简单将其定位于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应是技能特长突出的全面发展的人。这就需要高职学校不仅要开设语文课,而且要上好语文课。
高职生源的实际语文水平状况也迫切要求开设语文课。随着近年高职生源质量的滑坡,不少高职生的基本语文能力不仅达不到高职毕业生的水平,缺乏语文素质将导致学生分析能力、理解能力的欠缺,将会影响到专业课学习的效果。目前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不仅表现在专业技能上,而且对学生基本文化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少毕业生在谋职面试时就常因为普通话不过关、自我介绍不得要领等原因而落聘。
目前存在的变了形的职业教育语文课主要有以下误区:
误区一:以“逗引”替代语文教学
我们都明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高职学生大多数对包括语文在内的文化课兴趣不浓。于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语文课的听课率,有些语文老师便把遵从学生兴趣,顺从学生口味作为第一要义。从兴趣出发进行教学,这本身无可厚非,但久而久之,则出现一味迁就学生,而弃语文课本身目标于不顾的极端。实事求是地讲,学生的兴趣有雅有俗,学生的品位有高有低,如果不注意去引导,纠正,而是一味顺从,迁就,就使语文课沦为“逗引”,而失去了语文课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文学鉴赏诗歌部分的学习中,学生普遍对流行音乐感兴趣,语文老师便把流行歌曲搬上课堂,美其名曰诗歌也是用来唱的,把诗歌鉴赏变成了歌词欣赏,实则整堂课听到的是一片歌唱声:独唱,合唱;教师唱,学生唱;表演唱,比赛唱……仿佛是一堂音乐课。而对于诗歌的雅与俗,表情达意的含蓄与直露,意境与风格等与语文相关也是课堂重点的内容却无暇顾及。
“喜欢并不是语文的衡量标准,轻松更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教育性,语文的语文性依然要被追问”。类似“逗引”的课,掏空了语文的内核,却只留下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外衣。
误区二:语文教学丢了“西瓜”捡“芝麻”
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界线不清,这个问题不仅在中职语文中存在,而且很有扩散之势。譬如,语文教学自然有必要让学生深化对世界人生的认识,引导他们抵制不良思想道德,促进他们思想上的成熟。而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均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作品,为达到以上目标提供了物质基础。于是,一个新的误区就产生了:因为将注意力放在这一方面,语文本身的特点被冲淡甚至被忽略,语文课变成了思想品德课。例如一堂语文课,教的是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说明文。课堂上教师让学生谈了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调用资料展示了环境污染的危害,呼吁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环保习惯。而对于学生只有在语文中才有可能关注的科学言语的使用却一言带过。
语文课和思想品德课的界线不清的现象,在职业教育中显得更理直气壮,因为有一个很一厢情愿的认识:职业教育,不承担进行语文基本素质教育的职责,主要进行职业知识和技术的教育。也许其出发点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但却时时徘徊在语文课程的边缘,犹如栽种果树,把心思放在旁枝杂叶的养护上,则必然牺牲丰硕的果实,而这果实,才是果树存在的主要价值。
以上误区的存在,势必会阻碍了高职语文教育功能的发挥,降低了高职语文的教学效率,是高职语文教育改革的绊脚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改变教学现状,从以下几点上进行突破。
一、应该编写适应高职教学的语文教材,要做到:
1、精选思想内容高尚,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
2、选取带有争议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讨论、评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学生以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去深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如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是“讽喻说”、“爱情说”还是“双重主题说”?
3、体现时代精神。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家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感人至深。有关选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向往和献身,对科学家的崇敬和敬佩。
4、荟萃中外文化精华,当代大学生不仅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接触异质文化,吸收全人类文化的精华,教材中应选入了有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名家名篇。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中,扩大文化视野。
5、在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方面,注重高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目前,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一个有没有学问的标尺,而且还成了竞争、谋生的一种基本手段。大学生求职应聘要面试,参与社会实践需写社会调查报告,毕业时需写毕业论文等等,因此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往往对求职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这就需要从改变教材体例入手,构建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结合专业要求从听、说、读、写四方面用力,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语文能力训练和阅读、思考的语文知识训练几方面兼顾。
二、调整教学方法,采取新的适应高职学生语文学习需要的方法:
1、多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如今语文课的教学时间较少,不可能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而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以点带面地教学是较为可取的。把教学任务分成若干专题,紧密围绕一个中心观念或学生的切身实际,以文学艺术作品的文化背景为底衬,在课堂上进行生动的讲解,这样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增加讨论研究课。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就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研究性课题。课堂上教师着重置疑,引导学生去读、议;平时教师要特别关注热点文化现象,并及时使之介入课堂。讨论时可采用分组式、辩论式、设置情景式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
三、语文老师要转变角色,成为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者,成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引领者,成为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指导者。
职业教育的语文应区别于中小学语文和大学语文,而高职语文更应区别于中职语文。学校正处在由中职向高职转变的关键时期,作为承担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语文课,更应该承担起它应该承担的责任,把高职语文课上成真正具有语文特色的语文课。
孙艳霞,高校教师,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