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

2015-05-26吴蓓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1期
关键词:古诗词语文课堂课文

语言是人文与工具统一的直接体现,因此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语言组织能力、口语交际以及日常写作都成为了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学好语文的标准已经不再单纯的是学会组词造句,更重要的是会读、会写、会思考。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不再有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不再有咬着笔头思考怎样写作的稚嫩的小脸;不再有陷入思索终于寻找到答案的舒展的眉头,代替这些的是教师不厌其烦的说教与讲解,让很多小学生处于一种“机械学习”的状态,对于自己学过的篇章字词,会看不会读,会背不会写。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结合“读、写、思”来提高小学生语文能力进行了研究思考。

一、让小学生爱“读”

如果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比喻为电脑编程,读即信息的输入,写即信息的输出,思则是编程的过程。在三个步骤中,读最为关键,没有信息的输入,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在语文学习中,首先要让小学生爱读和会读。诚然,在当前小学生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会习惯用设计导语等很多形式来吸引小学生注意,但无论导语如何设计,活动如何开展,都要为小学生的语文课堂预留出足够多的时间让他们进行充分的朗读,对课文中各类语言信息进行感知、读通、读懂。在读的方法上,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鼓励他们阅读。可以让小学生按照自己的去自由朗读,只要大声朗读就可以,朗读快的学生尽量多读;也可以让小学生有选择性地读,在某一点上着力,让他们在课文中选出其中某一段自己认为精彩的、喜欢的甚至是自己感觉读得最棒的进行全班朗读,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表达的机会,也让他们学会了怎样选择和怎样评价;还可以让学生进行点面结合的接段朗读。受课堂时间与空间限制,“朗读表演”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为了确保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让他们进行接段朗读,即某一学生先读第一段,然后另外一个同学接着读第二段,以此类推,到课文即将结束时,提醒还没有读过的学生抓紧机会,这样一般较长的课文学生们都有机会将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展示。这种形式灵活有趣,非常活跃课堂气氛,能够很好地激发起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们爱上朗读。

二、让小学生会“写”

“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感悟思想,激发情感,累积文字和语言,最后运用这些文字和语言去“说”和“写”。因此,“读”是为渗透“写”而做的铺垫,“写”则是“读”的直接体现。相对于“说”而言,“写”更是对小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综合考量。怎样让学生会写,写好?一是可以用“仿写”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如在《桂花雨》这篇课文中,有一句说桂花开到茂盛之时,“不说香飘十里……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的句子,这里出现了一个双重否定句式“不说……没有不……”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并不多见,而且双重否定句对于学生来说相对陌生,他们在写作中很少用到,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双重否定所起到的强调肯定的作用,让他们进行仿写很有必要。有的学生就仿写出了这样的句子:“海上霞光美极了,不说光芒万丈,周围的岩石、沙滩、茅屋,没有不笼罩在它美丽光辉之下的。”除了仿写训练,还可以以课文内容为参照让学生续写或者是改写。就好像在学习古诗词时,由于古诗词有着深刻内涵,旨远言近,如果引导小学生将古诗词以现代记叙文的形式进行改写,不啻为训练学生写作能力一个最佳途径。如柳宗元的《江雪》,就可以让小学生在对诗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进行理解之后,让他们联系自己已有的经验展开丰富联想将其进行改写。另外,一些课文是选自某名著的某个章节,虽然课文结束了但情节还在继续,这时候也可以让学生进行续写,作为课文内容的一个延伸。

三、让小学生勤“思”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特别指出,要让小学生在阅读与实践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怎样将读、写、思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思考”贯穿读写的全过程?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用问题引导的方法,来激活小学生思维。如在学习《天鹅的故事》时,在让学生略读完课文之后,提出问题:“在天鹅的故事背后体现出了一种勇敢与团结的精神,表现在哪些地方?”让这个问题引导着学生们再次进行精读,从而探究和发现蕴含于文字中的思想,当小学生们再次诵读课文时,一种崇高的情感在读书声中缓缓流淌。而只有让小学生通过思考获得知识时,这种知识才会更加深刻,在之后他们的写作之中才会运用得更加得当与娴熟。

“读、写、思”可谓小学语文课堂的灵魂,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永恒话题。

吴蓓,教师,现居江苏南京。

猜你喜欢

古诗词语文课堂课文
踏青古诗词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背课文
古诗词中的新年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