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起手来,让语文课堂不再寂寞
2015-05-26顾海学
编者推荐辞:在当今的中国高中语文课堂,教师在讲台上独人表演,唾沫横飞,学生在座位上毫无感觉,昏昏欲睡,这种沉闷和乏味的课堂气氛,由来久远。作者通过多次发放问卷调查和与学生交谈,找出了学习兴趣的缺失、教师魅力的缺失、虚荣心理的拘囿等深层原因。又以一个中国教师的良知和责任,采用了重视学科代表,搭建互动桥梁、营造讨论氛围,创设竞争机制等多项措施,使学生充满兴趣,举起手来,让语文课堂不再寂寞。今天,我们隆重地把这篇文章推荐给读者朋友。
谈及高中语文课堂,很多教师都很头疼,课堂气氛单调乏味,沉寂无生机。教师是孤独的传授者,学生是孤苦的取经人,本应师生共舞的天地却成了孤独的个体。语文课堂,本应充满情感、充满感性、充满生机,可如今为何逐渐演变成如此生冷的境地呢?为此,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与学生谈话总结出三个原因:
一、兴趣的缺失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兴趣一旦缺失,学生的学习动力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要想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表现,将非常困难。兴趣为何会缺失?学生说:“感觉语文课没什么意思,一上课就想打瞌睡。” “语文课听不听无所谓,考试和教学内容关系不大,不会太影响考试成绩。”学生的肺腑之言道出了语文课堂的现状,他们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可能并不是自身的意愿,而是教育者和教育体制造成的结果。教师在教学中照本宣科,强化考点,问题设置枯燥,忽视学生心理需求等一些列现象都是造成学生学习兴趣逐渐失去的原因。学生坚持学语文,只是为了满足一个分数的需要。同时,在当下的考试体制下,“得数学者得天下”的不良影响导致他们越来越轻视语文。
二、虚荣心的拘囿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选择“怕答错丢面子”选项的占到了23.4%。通过和学生的交流得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虚荣心、自尊心越来越强,他们担心考虑不全、答题错误而有失颜面,也担心自己的表达失误成为学生的笑谈,更不想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因此,他们宁可保持沉默,也不会将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即使是正确的答案。虚荣心的拘囿,其根本是长期以来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逐渐消退,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发现离心目中的语文越来越远,离真正的语文越来越远,越来越不愿意参与语文课堂。虚荣心使他们保守面子,理性让他们失去热情,自信的缺失让他们和语文渐行渐远。
三、教师魅力的缺失
教师的教学方式和课堂的引导能力直接决定着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课堂、融于课堂。用学生的话说:“我喜欢这个老师,我就喜欢上他的课。”问卷调查中,46.7%学生选择了“教师魅力”。通过和学生交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教师失去魅力的原因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教师照本宣科,以教参惟命是从,以考纲惟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问题的设计为自身的教学服务,课堂上缺少和学生的互动环节,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占据整个教学课堂。二是教师缺乏恒心,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表现出的课堂沉默现象,缺乏应变技巧和恒心,在努力不见改观的情况下,不再有鼓励和唤醒的动力,逐渐失去耐心,选择放弃。三是教师急功近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时间,为完成教学任务疲于奔命;对于学生支离破碎的答案心急如焚,急切地想让学生说出正确答案,甚至抢夺学生的发言权,公布答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置若罔闻,缺少判断和正确的引导。这样的教学,只能让学生与语文渐行渐远。
为了改变沉闷的语文课堂,这些年,笔者一直坚持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努力建构充满生机、充满乐趣语文课堂。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重视学科代表,搭建互动桥梁
很多时候,教师会忽视课代表的作用,他们认为,选择课代表的目的,就是收发作业本、布置作业,其实这大大降低了课代表的价值和意义。一个优秀的课代表不仅是教师的好助手,也是全班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粘合剂”和“助推器”。充分发挥和利用课代表的价值,将能更好地推进语文课程的教学,也能更好地营造学生的课堂学习气氛。首先,课代表是教师的信息员。课代表担负着对语文学科上传下达的责任。语文教师应充分“调教”好课代表,让他在第一时间反馈学生阶段性的学习情况,包括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作业量等内容。特别在刚接手时,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评价,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至关重要。同时,教师要及时把自己教学主张和观念传达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课代表是其中的桥梁纽带。其次,课代表是语文教学组织者。充分调动课代表组织能力,有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成立语文学习小组,教师安排很大程度上是一厢情愿,缺少对学生的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合作的能力会大打折扣。如果让课代表去组织分配,则较为合适,他熟悉学生的实际情况,掌握了学生关系的第一手资料,人员的分配会更合理,活动的开展会更有效,合力的体现会更强大,成绩的取得会更显著。再次,课代表是学习热情的引领者。让学生参与课堂,需要带头人。起好头,带好路,打破这份沉静,课代表应该成为这样的角色,关键时刻应成为参与课堂的表率,并积极带动周边的群体以致整个班级参与其中,以个人的魅力影响群体,以个人的坚持感染群体。重视课代表价值,别把他只当做收缴作业的机器;充分发挥课代表的作用,让他带领同学一起活跃在语文课堂。
二、营造讨论氛围,创设竞争机制
高中语文课堂应该及早摆脱教师主体的教学模式,现在的学生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应及早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铺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只需积极引导,创设情境,巧设问题,营造氛围,让学生参与课堂,积极讨论,勇于表达;并及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应有的肯定和合理的引导。在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让课代表分配好学习小组,制作积分表,统计发言情况,创设竞争机制,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巧设讨论问题,以一个主问题为核心,逐渐发散,引领阅读。让学生根据分配的学习兴趣小组,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有序地引导学生展开观点的争论,激励他们补充答案或质疑答案,培养学生的辨析思维能力,形成激烈的争论局面。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思考问题,学会组织语言,学会表达观点,学会质疑答案;让他们在竞争中找到兴趣点,享受语文的学习乐趣。
三、攻破心理防线,激发表达欲望
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调动学生情绪的心理医生。进入高中,因多年的残酷“修炼”,学生中有一部分人属于想回答但怕答错丢面子的人;一部分是事事和我无关,答不答无所谓的人;一部分是性格比较内向,表达胆怯的人。对此,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努力让他们平衡心态,保持良好的状态。起初,学生对于问题,会表现出沉默现象,教师应抓住时机,循循善诱,告诉学生高中应有的学习姿态;告诉他们要学会说话,勇于表达;告诉他们思考问题,表达观点更有益成长等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渐渐感化,调动他们的表达欲望。对于想回答而不敢回答的学生,教师应懂得用眼神和言语及时鼓励,一个关注的眼神,会让学生信心倍增,一次及时的肯定,会让他收获收获喜悦,获得荣耀,增强自信。同时,教师应利用课后的时间,分批集中问题类似的学生交谈,询问学习语文的态度,询问懒于回答问题的原因,针对他们的情况,耐心分析,真心劝诫,鼓励他们尝试着去体会参与课堂的感受,让他们点头同意并约定在课堂上会观察他们课堂的表现。学生都是准成年人,成长的益处,教师的关爱,他们会充分地衡量,也会积极地调整自己,兑现自己的承诺。其实,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时机,运用手段,及时鼓励,攻克学生心理防线,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参与课堂的乐趣,激发起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摒弃急躁心态,点燃智慧之光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师要懂得欲速则不达、好事多磨的道理。语文课堂之所以会逐渐失去活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师急功近利,局限于标准答案。因此,课堂上应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不要急于求成,一步到位;更不要急切地引导学生走向标准答案。更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表达的权利,这有利于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应懂得,问题是开放的,答案是多元的,局限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能让视野狭隘,思维受限。语文文本的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不经意的回答往往会成为打破沉寂课堂的关键,也更可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争论,带给教师对文本新的理解和启示。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开阔心胸,容纳学生不同的观点,急躁的心态只能打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只能冷淡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应积极践行“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理念,真正实现语文教育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问题从学生中来,让教学的问题设计更贴近学生实际一些,逐渐培养学生学习知识、探索知识、收获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语文学习的进程中感受到语文学习的荣耀。如果教师的耐心、等待、对学生的尊重,能对充满生机的语文课堂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如果能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参与课堂的学习兴趣,教师又为何要拒之千里呢?
其实,语文课堂本不会寂寞,寂寞的是教师自己,语文的教学需要教师开阔心胸,容纳学生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思想,急躁的心态只能打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只能冷淡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一份引导的恒心、等待的耐心、鼓励的爱心,如果语文的课堂情感真一些,关系平等一些,气氛宽松一些,思考空间多一些,学生的热情也不会消失,语文课堂也会充满生机活力。让学生举起手来,让高中语文课堂不再寂寞。
顾海学,教师,现居江苏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