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高作文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2015-05-26朱巧彬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教学效果一直难以提升的教学内容,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这种教授难、接受难、运用难的难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无论进行哪一个科目的教学,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尤其是在作文这样相对枯燥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对刚刚进入初中的学生而言,他们的作文很多还是小学那一套简单的陈述句的叠加,对初中的作文还没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要运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将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祛除,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作文教学中来。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以用“随笔”的形式开始最初的写作概念的教学。初中学生正处于表现欲望极强的年纪,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看到的、了解的新鲜事物,都迫不及待地想与他人分享,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点滴见闻记录下来,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正是这种分享,极大地树立了“随笔”创作者的自信心,也鼓励了其他学生的尝试、展示、竞争。当此时,兴趣正浓的时候,教师对随笔写作进行适当指导,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地接受写作技巧,从而在无形中培养、提高写作能力。
又如,化严谨的学院术语为学校生活中的俗语热词。“插叙”,换个说法为“开小差”,贴合学生实际,虽带有明显的贬义,但迅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了生活积累。
二、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所选取的文章,在日常的授课中贯穿作文教学理念
语文教师在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要巧妙地运用教材,不要觉得教材就只是一个教学框架,课外作文教学书籍就一定是好的、优秀的,因为我们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由从事教学多年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精挑细选出来的,多数是名家作品而且体裁全面、表现手法多样,是不可多得的作文教学材料。教师在日常的课文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穿插作文教学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素材和技能的积累。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文中写道“小草偷偷的从土地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定语后置短句的独特句式,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的旺盛生命力,给人生机勃勃的感觉。像这样优美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摘抄积累,模仿它的写法,创造出更美的句子。另外一种是借鉴课文中的构思和写法。例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插叙手法的运用,可以将几次插叙归纳为“一个物件”、“一句话语”、“一个场景”、“一种情绪”,引导学生从课文阅读中跳出来,有意识地整理并吸收其写作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写作能力的培养,并不能止步于改写和模仿,在学生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之后,要结合学生的写作能力安排一些更加考验作文综合能力的训练。
例如:在学习《石壕吏》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续写,让学生利用之前的仿写、改写中积累下的写作技巧真正与自身的想象力结合,为单纯的写作技巧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想象力指挥写作的工具完成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章。长时间的写作素材和技巧的积累,加上初中学生飞扬的想象力,这样一个厚积薄发的写作过程,一定能够让学生喜欢上这种完全由自己主宰的表达方式。一个人一旦在写作上取得了成功,那么谁都无法阻止他再次取得成功,这就是作文教学一个梦的开始。
三、开放作文评改方式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规定,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对作文的评价能力,因为只有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评价方法,才能在写作过程中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方向,写出更为人接受的文章。而且在互评的过程中,初中生因为性格使然,往往会更加认真地进行检查,这样就会发现在自己写作中容易忽略的问题,况且写作不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学生之间相互的评价和借鉴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有极大好处的。
在学生参与评改作文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自评自改,在对自己文章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修改。
2.互评互改,两人一组,你改我的,我改你的,修改完成后给出意见和评价。
3.轮流评改,你改我的,我该他的,他改你的,修改完成后相互交换意见。
结论
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是初中阶段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首先要摆正心态,作文教学不是不可逾越的高峰,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熟悉学生的学习心理、掌握了科学的教学方法,积极地引导学生完成作文写作必要的素材积累、写作技巧积累,学生在几次成功的写作经历过后就必然会爱上写作这一自由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提高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的效果。
朱巧彬,教师,现居福建厦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