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还语文课堂本色

2015-05-26辛红梅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5年5期
关键词:工具性语文课语文课程

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争论多年的问题,也是一个引起所有语文老师足够重视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其中有43%的老师持“工具性”的观点,25%的老师持“人文性”的观点,还有32%的老师持二者结合的观点。在持二者结合的观点中只有13%的老师深入思考过二者之间的关系,大部分老师对自己的观点只有着模糊的认识,到底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二者究竟是怎样结合的?语文课程的特点又是怎样落实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他们并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

关于语文的工具性,86和90版的大纲上的表述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新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是把语文当作“工具”来使用。在阅读教学中,把“语文”仅仅当作“语言”,过分注重语言的训练,即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文章篇章结构的分析,内容的把握,一篇文章常被解剖得面目全非。我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重点是根据一般悼词的特点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一篇结构严谨、情感深沉悲痛的经典悼词被异化成了一堂简单的文章结构思路分析训练课。一篇文质兼美的《谏太宗十思疏》,有些老师也仅仅围绕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章的翻译来组织教学。而在写作教学中,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写法指导和训练后,再抛给学生一个文题,就让学生着手写作,而忽略了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思考和提炼。其实,这些课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也都不错,但是把“工具”使用得过于实在,过于枯燥了,语文课就失去本该声情并茂、多姿多彩的本色。语文课在完成对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应该有适当的“高位”追求。当然,更有甚者,用大量的练习题代替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和思考,简单地把语文扭曲为考试的工具。这绝对是语文教学中误人子弟的大错误,是万万要不得的。

喜欢走“人文性”路线的老师,又把语文等同为“文学”“文化”,把文化启蒙、情感熏陶、趣味培养、人格完善当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有的老师就把了解美国黑人历史,以及他们反抗悲惨命运争取自由民主生活的过程,学习马丁·路德·金的贡献及其为梦想敢于斗争,甚至献出生命的精神作为教学重点,拓展部分还让学生大谈自己的梦想和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忽略了本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学习本文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的语言艺术。教学杨绛的《老王》时,又在关注我们身边的老王,批判现在社会道德缺失上大做文章,远远背离了这篇散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的语文课被拔高了,也被架空了。新的课程标准里是规定了语文在文化传承、情感熏陶、趣味培养、人格完善等人文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并不等于要求老师把每节课、每篇文章的学习都要设置一个人文教育的目标,或者干脆把语文课上成人文教育课。

还有持二者统一观点的老师,在设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做法,就是对语文性质的错误解读。他们认为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叠加,在备课的时候,在备课本上做了明确的划分,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采用一个一个去完成三维目标的方式。其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具体体现。三维目标的关系不是截然分开的,是互相融合的关系。

以上做法都造成了语文课教学的严重“错位”,都与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严重背离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

那么,语文的课程性质到底该如何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该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到底是什么?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里做了比较明确而又科学的表述:“语文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这样的概括包括了‘学习、‘工作和‘交际,涵盖了人们一直放心不下的‘人文。”这样的表述,不仅摆脱了“工具”和“文化”都难以表述的两难,而且更准确地揭示了语文的学科性质。

唯有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观,才不会使语文教学“错位”,才不会背离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才能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色。

辛红梅,教师,现居江苏邳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工具性语文课语文课程
可怕的语文课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语文课里挣分忙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
高中语文课程应该更加贴近生活
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