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能力
2015-05-26张应辉
张应辉
摘要:教育领域的审美培养工作已被广泛落实于各教育阶段、各教学課程当中,而作为完成审美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音乐欣赏已受到当代人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为此本文基于高效合理地提升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前提下,阐述了提升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提升当代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有关途径,期望能对人的和谐、健康、高效地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音乐欣赏 审美能力 提升途径
作为当代审美教育的关键构成要素,音乐审美教育是一项通过音乐欣赏形式来进一步推动个体发展的核心方式,换而言之,音乐审美教育是依据音乐基本性质、特点、乐律,有针对性、有组织、有规划、有原则地给学生落实多元化、多层面、多样化、多形式的教育工作,并借此来促进当代人朝着优秀、良好、高尚的方向进步与发展。为了稳定恰当地提高当代音乐欣赏当中的审美能力,本文阐述了提升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分析音乐欣赏教育的特点与性质,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提升审美能力的途径,期望对人的全面性发展有所帮助。
一、提升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
(一)将提升审美能力作为重要内容的音乐欣赏满足我国教育要求与原则
《音乐课程标准》当中提及到,当代教育工作务必要进行深化改造,将音乐欣赏教育项目视为有效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重心,让教学内容变得更为形象有趣、各种各样,而且务必要将鲜明的历史性、时代性、民族性、个体性特质融入到音乐审美教育工作当中,鼓励学生积极地加入到音乐实践行列,充分尊重每一学生的学习成果与实践领悟,从而有效地提升当代受教育者的审美能力。尊重与发挥受教育者的无限想象力、创造性思维与主观能动性,养成优秀的道德素质与专业素养,让学生终身“好音乐,讲音乐,学音乐,赏音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一批批优秀的人才。国家教育原则与要求标准是按照我国的基本国情与教育情况而形成的,在根本上而言是一种适应我国未来发展需求的教育准则,为此作为培养人才的一员,当代教师务必须要紧紧围绕着审美教育这一工作重点来开展一系列教学项目。
(二)审美教育有利于落实完善、全面性的技术教育工作
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了解与掌握音乐紧紧是一项接受音乐教育的形式,然而音乐审美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借助音乐工具来进一步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艺术、探索音乐艺术以及增强音乐艺术的兴趣与积极性。那么从技术教育工作角度出发,要全面、高效、恰当地了解与熟悉音乐欣赏途径与手段,就务必要在贯彻落实技术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穿插有关音乐审美教育的知识内容,否则一项缺少审美教育的音乐欣赏教育项目是难以酝酿出优秀、美好、健康的审美观念与成效作品。对于创造艺术而言,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手段,而艺术方是真正的目的与最终成果,若一位音乐学习者仅仅具备相关的技术条件而没有得到一定的审美教育,那么其对音乐欣赏这方面的理解与认识是不科学、不全面的,甚至会产生一种误解音乐的想法。总而言之,对涉及面广泛、至关重要的音乐欣赏而言,审美教育才是基础与前提条件。
(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审美理念的认识和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
众所周知,现行的教育观念提倡“学生是教学主体”这一理念,所以在落实音乐欣赏教学工作期间,教师务必要表现出充分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态度,清楚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知识的角色而不是容纳知识的器具,并且要通过有效的形式与方法来满足学生对美的要求,让他们在美的推动下不断张扬自身个性、完善自身特性,从而塑造出更加全面的学生个体。与此同时,音乐教师务必要全方位地了解、分析与掌握学生对美的理解,熟悉当代学生的兴趣爱好,借助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来给予广大学生“接触美、掌握美、展现美”的平台,从而持续性地提升当代学生音乐欣赏当中的审美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要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美的认识,首先就必须要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这不仅是教师这一职业所规定的基本要求,而且还是有效落实教育工作的关键前提,当代教师除了要具备基础的职业素质以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美特性,比如强大的教学演讲能力、高尚的教师品格等。
二、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提升途径
(一)通过整理与加工多项能力来提升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
正常情况下,受教育者务必要具备音响辨别能力、音响感知能力、音响记忆能力等基本能力要素,方能让自身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音乐素材、理解音乐素材、掌握音乐素材,方能借助这些基础性的能力特质来提升自身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首先是音响辨别能力。所谓的音响辨别能力,即是指受教育者根据音乐作品的乐律、节奏、音程、音高等根本性因素来给音乐作品落实全面性地辨别工作,而且一般而言只有受教育者拥有这种辨别音响的能力,方能够为进一步地感知、领略音乐提供能力前提。例如2/4与3/4两种拍子,若受教育者难以辨别出上述两种拍子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性,则无法分辨出圆舞曲和进行曲各自的妙处与特点,更不用说要借助音响辨别能力来提升当下受教育者的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其次是音响感知能力,主要涉及到对音乐作品的伴奏、旋律等形式的感知特质,而且其能够将音乐作品当中的种种构成因素行之有效地整合起来,让受教育者在欣赏音乐期间更好、更快、更有效地形成一定的音乐作品意象,从而为提升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提供结构化基础。再者是音响记忆能力,主要涉及到受教育者在音乐作品上具有的好奇心与兴趣程度。众所周知,作为时间艺术,音乐若可以在有限、恰当、高效的时间段内借助多样化、多元化的音乐素材来进一步地表达或者抒发音乐作者的思想情感,则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起受教育者的音乐记忆能力,而且这种音乐记忆能力是广大社会音乐欣赏人士都务必具备的,若音乐欣赏人士缺乏上述能力,他们则难以将音乐留存在自己的记忆世界当中,甚至无法对已存有的音乐作品进行整体化、高效化、科学化地延伸工作,从而造成难以领略、感悟音乐作品特质的局面。
(二)借助联想形式来把音乐作品形象化、具体化
所谓的音乐形象,即是指受教育者或者教育者把自身所听到音乐作品,借助想象或者联想的形式来渗透至自身思想情感当中,从而逐步提炼成一项包含受教育者或者教育者自身主观性观点意识的艺术形象,而且对于受教育者或者教育者而言,音乐形象并不是随意构造的而是音乐欣赏人士按照自身实际的生活、学习、工作经验,经过一系列整理加工程序而有效构造的事物,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现音乐欣赏人士内部感知和外部实践有效结合的真切现实。例如,在对《伏尔加船夫曲》进行有关音乐欣赏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一般首先会想到著名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该油画主要阐述了11位表情各不相同、思绪各异、衣服破旧、生活艰辛的男纤夫,为了能够继续生存、争取更多的個人利益而拼命拉绳子的画面,而且伴随着音乐高潮不断地逼近,我们脑海中对纤夫的印象也逐渐开始变化:为了更好、更快地将船绳拉近并且逼近目的地,男纤夫选择默不作声的方式来保存自身体力,一串串的喘息声音以及低低的口号声则能够反映出这些男纤夫对待生活的态度以及他们以自身独特的方式来投诉当下社会所存有的不良现象。除此以外,教育者还能够借助声音模仿的形式来让广大受教育者辨别音乐、感知音乐、欣赏音乐、掌握音乐,例如中华民族优秀的民间歌曲《百鸟朝凤》,其主要借助唢呐独特的声音要素以及循环换气的模式来行之有效地反映出当时百鸟争鸣的奇特画面,为此教育者在开展该类音乐作品的欣赏教学项目时,可以事先邀请表演者来对《百鸟朝凤》进行现场性、即兴性的模仿表演,同时表演者还能够按照现场观众的表现与反馈情况,实时、恰当、有效地调节表演歌曲的长短,从而给广大欣赏观众提供充足的联想空间,让他们更有效、更科学地学习、理解、掌握音乐歌曲。
(三)形成良好的音乐评价思维模式,有效提升音乐欣赏中的审美能力
莫蒂默·卡斯认为结构完善良好的音乐欣赏过程中务必包含如下两方面:第一是能够形成有关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体验。第二是能够具备认识、评价音乐作品的思维模式,由此可见优秀良好的音乐作品不但可以有效地展示出人们内心最深处的思想情感,而且还可以借助发达的人类头脑来评价认识音乐作品,在根本上探索出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认识。汉斯立克认为音乐所具备的、形象化、独特化的美仅仅起源于音乐、终于音乐,其并不代表着世间其余美的形态,不需要华丽的包装、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来展现它的美,而且它的美仅仅表现在整首音乐作品当中各个音符、各个旋律当中,是需要人类不断探索与挖掘的。同时汉斯立克也认为悦耳美妙的音乐作品的优势之处在于其各构成要素的相互融入、相互对抗、相互作用,并且通过自由化的形态来一一传递给我们,让我们直接、客观、合理、高校地感知音乐之美。也由此可见音乐本质所蕴含的美是存在于音乐内部的,只有让音乐的各乐音进行科学合理地融合与摩擦,方能使广大受教育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快感,并且把这种听觉上的快感逐步转变成正确认识自身思想情感的理性感知,从而在根本上真正实现提升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
总而言之,音乐欣赏活动会依附着一定的审美项目,为此在开展一系列音乐欣赏工作的过程中,广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当借助先天性的听觉性能来感知音乐、体会音乐,除此以外还应当通过多样化、多元化的形式来强化自身的综合性能力,比如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能力,掌握科学有效的音乐联想与音乐评价方法,不断激发起普通群众享受音乐的积极性与兴趣,不断提升当代人的精神境界,唯有如此,方能在根本上完成提升音乐欣赏中审美能力的现实价值与历史意义,方能使当代人积极、主动地表达自身对音乐欣赏的想法与建议,从而行之有效地提高当代人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程之伊.论聆听中事件型音乐作品的意义建构[J].中国音乐学,2013,(02).
[2]王耀华.熟、背、析、研——《中国民族音乐》教学体会[J].中国音乐,2012,(03).
[3]宋瑾.音乐经验传播的有效性[J].音乐传播,2012,(01).
[4]崔学荣.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品赏过程与多元主体角色游移[J].音乐研究,2012,(03).
[5]王晖.智、圣之辨与早期儒家的认知观[J].中国哲学史,2012,(01).
[6]侯建成.音乐听觉的心理机制——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音乐心理活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