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传统农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经验及制约困境分析
2015-05-26孙喜英
孙喜英
摘 要: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传统的农区,在建设中原经济区国家战略背景下,河南各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建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的新型农村社区。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制约因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破解。
关键词:中原传统农区;新型农村社区;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3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12-0029-02
城镇化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我国现代化水平的必由之路。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传统的农区,是农业要素聚集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较重难度较大的地区。研究中原传统农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基本经验,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可以为我同类地区城镇化发展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借鉴。
一、中原传统农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传统农区主要是指那些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人口以农民为主的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中原传统农区从空间范围来讲主要是和中原经济区相对应的区域,涵盖河南全省及周边的农村地区,本文主要以河南省为研究对象。
中原经济区是我国传统的农区,这里是中国农耕历史最久,自然经济和小生产观念积淀最厚,是农村人口最多、农业要素聚集度最高的地区,因而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较重难度较大的地区。2011 年,中原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的五大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建设全国三化协调发展示范区。积极稳妥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试点,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农业规模经营、农民就近就业、农村环境改善,这是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要求。河南省明确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全省城镇体系和城镇化战略,许多地方因地制宜、先行先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展迅速,形成了“城中村改造型、旧村完善型、村庄合并型、服务共享型、整体搬迁型”等多种空间整合模式。全省规划新型社区近万个,已启动试点2 000个,初步建成400 个,2015年底在全省建成1 000个左右新型农村社区,使全省20%的农村达到社区化标准,居住人口占到农村人口的25%以上。初步取得了改善生活环境、节约土地资源、推动规模经营、激活农村生产要素等多重效果。
二、中原传统农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经验
目前,中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为其他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经验。
(一)政府主导,政策先行
在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政府发挥着主导推动和政策导向性作用。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新型农村社区进行总体规划和分步实施,结合河南省和各地实际,制定、颁布并实施各项明确清晰、具体可行的政策文件,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确定方向和目标,提供规划设计、资金、基本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的支持,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全过程进行监管,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河南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立足于各地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等不同的特点,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成了各具特色和优势,适合各地不同情况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类型。如辉县市裴寨中心村合并升级型社区,以张村乡裴寨村为中心,整合周边11 个行政村联合建设了一个超万人的大型新型农村社区;河南省舞钢市八台镇丰台中心镇拓展型社区,依托原有城镇向外拓展,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汝阳县西泰山旅游开发型社区,依托当地旅游资源,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南阳移民搬迁型社区,将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安置到新型农村社区;濮阳县濮上人家产业集聚区建设性社区,结合建设产业集聚区,把原来居住在规划区内部的居民,经过统一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长葛市石象乡古佛寺龙头企业支持性社区,由著名企业众品集团公司支持建设等等。实际上,河南全省各地开展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还有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我们也只是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出部分典型模式。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河南省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注重规划先行。2012 年2 月,《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标准》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布局、用地和人口规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住宅和建筑、景观与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我们调查的社区中,大多数都经过了科学规划,布局较为合理。楼房规划得美观有序,村道干净整洁,绿化、供排水、照明、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村民的居住和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四)鼓励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
各地政府通过提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为社区发展提供多方位支持保障。比如让房地产商参与投资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或是承接社区幼儿园、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发挥企业的社会公益作用,发动有实力的企业帮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利用当地资源吸引企业进驻社区周围,为农村社区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三、中原传统农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制约困境分析
河南省各地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发展模式,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探索、实践的阶段,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破解。
(一)农民的主体地位未得以充分体现
在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农民群众应该是重要的主体。因此农民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直接决定了这一工程实施的效果。调查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农民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了解不多、认识不足,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此外,一些地方政府未能充分地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和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在社区建设中忽视农民的实际需要,“强制性”和“规划性”干预较严重。在涉及自身实际利益问题上,村民认为自己缺少话语权,因而在拆迁、征地补偿、住房安置环节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合作。
(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新型农村社区的根基在于有扎实的产业支撑。从某种意义上说,社区是“壳”,产业发展是“核”。 进入社区的居民,要立足于进入二、三产业就业。没有产业的发展,农民的就业以至于社区新生活就缺乏可靠的物质保障。一些地区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社区农民的就业和社区存在缺乏必要的产业根基,在当前我国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就业和家庭生活保障成为村民进入社区最为担心的问题。
(三)社区建设资金筹措困难
资金不足问题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最重要的制约因素之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农民建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目前,河南很多地区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主要都是由政府出资和村集体及居民自筹相结合。但是,目前政府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社区建设的需要,因此对于集体经济薄弱的村,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非常突出,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维持正常运转资金缺口。
(四)社区管理相对滞后
新型社区相对于过去的农村社会布局与结构出现重大调整,居民成份复杂化、居住集中化、就业多样化,这客观上要求管理要创新和加强。但目前很多地方社区管理相对滞后,有的村庄由于当地政府管理不到位,农村居民聚居之后腾出的土地未能合理利用,有的村庄在社区土地上建立的工程或相关经济项目效益不佳,甚至亏损;有些地方社区农民享受不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就业安置及生活养老保障;有些社区农民对城市社区的一些管理如对物业费的收取,对垃圾的集中处理等还不能完全接受。
(五)农村社区农民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中原传统农区农民素质与建设新农村社区的要求仍存在着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在思想观念方面相对保守,有抵制改革,拒绝接受新生变迁的现象;在社区管理方面,对集体、公益事业缺乏关心关心,集体主义观念欠缺;在劳动技能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比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增收;在文化素质方面,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村社区农民综合素质不高,也制约了其推动农村社区建设能力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孟晓乐.中原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特区经济,2013,(11):129-131.
[2] 任晓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州学刊,2013,(4):51-54.
[3] 孙慧明.河南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初探[J].现代农业,2013,(5):90-92.
[4] 张占仓,蔡建霞.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3,(4):87-92.
[责任编辑 刘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