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照片背后的战地摄影记者
2015-05-25戴学龙
戴学龙
2014年3月17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天涯共此时——台海记忆”播出了一条关于渡江战役解放上海战斗中,解放军占领上海南京路、福州路一带,晚上露宿马路的报道,背景资料中配发了一组《露宿街头》的照片,并称其为历史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献史料。
60多年过去了,《露宿街头》的照片铸就了历史的丰碑,但照片的拍摄者却鲜为人知,几十年来也未曾公开见诸报章。为历史留下不朽功勋的拍摄者究竟是谁,无人知晓,也没有人提起过。
《露宿街头》照片的战地摄影记者,就是昆山籍江抗老战士——陆仁生。
笔者在整理地情档案资料时,发现了1991年6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江苏昆山市巴城镇镇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巴城镇志》人物传中收录了陆仁生的介绍,引起了笔者极大的关注。在着手研究查阅了大量军事与地情史料,以及笔者原所在老部队新四军第十六旅军史的基础上,考证、还原了陆仁生的战斗历程。
陆仁生(1919-1980),原名陆福元,曾用名郝宁,江苏昆山巴城人。1932年在昆山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后,到常熟城里卢山照相馆当学徒。1940年6月参加革命,在常熟徐市参加“江南抗日义勇军”,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抗日民主政府江阴祝塘区、苏北宝应汜水区、江都丁埝区区长以及中共沙洲县委宣传部部长。
1946年新四军北撤后,陆仁生调任华中野战军政治部前线军事记者,是年3月,苏中军区成立摄影组,由陆仁生担任组长。1947年1月,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成立后,摄影工作划归新华社系统,陆仁生任华中野战军新华社前线分社摄影组组长,跟随陈毅、粟裕转战南北,拍摄下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画面,为我军军事摄影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想上海,进上海,进了上海得了一条破麻袋,既当被,又当盖,晚上睡了怪凉快……”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两个兵团挥师上海。按照陈毅司令员在丹阳整训时制定的《入城守则》,战士们攻人上海城区后秋毫无犯,夜晚则露宿街头。
时任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政治部摄影记者的陆仁生拍下了这张史志永存的经典照片:在上海的大马路上,整整齐齐的两排解放军战士一个挨着一个,垫着拆开的麻袋席地而卧,酣然入睡。照片中的当事人就是最先进入上海的部队之一的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战士,也就是新四军江抗部队——昆山第一支抗日武装“陶一球部队”所在部队。
1949年5月23日,上海战役打响。5月24日晚上,第三野战军20军占领了南京路、福州路一带,当天晚上就露宿在上海的街头。这张《露宿街头》照片中的战士,正是转战昆山抗日战场,原“江抗”在江阴顾山战斗中负伤,留在后方养伤归队的“沙家浜”伤病员和昆山淞沪游击纵队所在的老部队。第二天,新华社战地摄影记者陆仁生来到前线指挥部,将战士们睡马路的照片送审。前指首长看到这张照片,为战士们严守纪律而高兴,很快将照片送到军政治部审查。
经过严格的审查以后,这张《露宿街头》照片被新华社公开发表。照片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震动,一些国外媒体更是冠以“胜利之师露宿街头”的标题予以发表。陆仁生所拍摄的这张《露宿街头》,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上海新闻摄影事业的诞生。
“解放军咽在马路上!”的消息不胫而走,深深震动了大上海,赢得了600万市民的热烈拥护。5月25日,33岁的荣毅仁就是看到了解放军不住民房睡马路这动人一幕,才下决心要他的工厂赶快复工。广大市民称赞人民解放军是“仁义之师”,各界群众还涌上街头,载歌载舞热情欢迎解放军。
当时陆仁生使用的相机,是由张爱萍将军想方设法在东北购买,并带到华东解放区的。此后,陆仁生用这台相机拍摄了许多有关人民解放战争与我军高级指挥员的珍贵史料图片。
陆仁生在战斗中,随部队转战大江南北,参加了著名的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以及解放上海等战役,拍摄了大量纪实性图片。《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露宿街头》就是反映解放战争的传世佳作。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华东军区政治部为加强对摄影、美术工作的领导,成立美术摄影科,陆仁生为科长。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陆仁生任华东军区政治部华东战士画报社社长。1954年转业到安徽省干部文化学校,1956年起在《合肥晚报》工作。1978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安徽分会,任理事。陆仁生生前的著名摄影作品被军事博物馆长期保存展出。
陆仁生的摄影作品是中国摄影事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战争年代,他一手拿起武器,一手持相机投入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烽火之中,冒着枪林弹雨,生动记录了转辗于大江南北的将士的风貌和他们的战斗生活场景。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通过报刊、展览等,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革命到底的坚强信心,给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献。
1987年,由邓小平题写书名的《华东抗日解放战争影集》隆重出版,其中收录了陆仁生拍摄的部分照片,张爱萍将军除了为影集提供作品外,还为影集作了序。
(责任编辑:齐风)
(邮箱:chenjianxin1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