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捅了马蜂窝》教学设计
2015-05-25陶凤阁
陶凤阁
教材分析:
作者以清新的格调记叙了自己在童年时代经历过的一件难忘而教训深刻的趣事。即“我”七岁那年随爷爷、爸爸去打野鸭时,出于虚荣心的驱使,为了在村里孩子的面前证实自己的勇敢,用长竹竿捅了马蜂窝,结果被马蜂蜇伤,脸肿得变了形。文章意在赞扬童心无忌、童趣纯真。同时让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后果。
教学目标:
1.通过“我”打猎途中捅了马蜂窝的故事,教育学生懂得做事不要冲动,要冷静,不要逞强好胜,要考虑到事情的后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遇事不要冲动,要冷静,要考虑到事情的后果,不要逞强好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课文的内容读出文中对话不同的语气。
3.在对话中体会不同的时间里人物的心理变化。
教学准备:
搜集马蜂的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资源共享,解释文题,引入课文
1.大家都知道马蜂窝就是马蜂群居的地方,那么谁能把搜集的关于马蜂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根据学生的介绍相机出示马蜂的图片)
2.马蜂如此厉害,如果有人招惹马蜂、捅了马蜂窝,轻者伤,重者丧命,太可怕了!今天要学的课文中的小男孩七岁时就捅了马蜂窝,结果怎样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他身上的故事吧。(板书课题,生齐读)
【通过展示学生搜集的资料,了解马蜂的生活习性,知道攻击马蜂所带来的可怕后果,引起读的兴趣,并为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及事件的结果作铺垫。】
二、自读课文,理脉络,粗知文意
1.借助工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事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发展的?
3.汇报交流。
(板书:看——捅——伤 事情发展)
4.引导学生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4个部分。
【从整体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读文、自学理解并捕捉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三、精读课文,品内涵,悟情理
1.学习第1部分。
(1)齐读第1部分,想想它在全篇中的作用。
【这个32字的文章开头,虽然只是一句话,却是捅马蜂窝这个故事的序。】
(2)你认为哪些词比较重要?为什么?
“7岁”——时间 “恳求很久……才……”——不容易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序”,从序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明确序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学习第2部分。
(1)指明读第2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①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②“我”当时是何种心理?从哪句话,哪个词看出来的?(板书:好奇)
(2)反复朗读这一部分,感受孩子们面对马蜂窝的恐惧。
【此环节意在引导学生从关键句、词中体会人物的心理,为下文从对话、动作了解人物的心理打下伏笔。】
3.学习第3部分。
(1)分角色读“我”和这群孩子们的对话,互相交流评价。
(2)从对话中体会“我”为什么明知道捅马蜂窝是危险的,可是还去捅呢?
(3)情景再现: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表演当时“我”是怎样一步一步被激怒,用逞强来证实自己是勇敢的。
(4)边读边体会“我”的内心有怎样的变化。(自得——胆怯——愤怒)
(5)“我”被激怒后,是怎么做的?画出相关的语句。
①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②反复朗读,揣摩人物的心理。(“抄”“捅”将作者当时内心的愤怒至极表现得淋漓尽致。板书:愤怒)
(6)“我”的举动使事情有了怎样的发展?结合教材中的插图,说一说当时的情景。
(7)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我”又是怎么做的呢?
(8)从“本能”一词可体会出,作者是否知道捅马蜂窝的后果有多严重?
(9)小结:从讨论交流中可以得出作者对事情的结果是始料不及的,只知道捅马蜂窝是危险的,但是对危险到什么程度和怎么逃离危险这些生活经验一无所知。
【这部分是事情发展的高潮。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的学习中产生探究的欲望,在读文、品句、析词中有所体会和感悟,真正理解文意,防止只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认识,达到与文本和作者更深层次的对话。】
4.学习第4部分。
(1)朗读第4部分,思考:“我”此时是怎样的心理?(板书:悔恨)
(2)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被马蜂蜇得怎么样?
(3)(出示爷爷的话)读文理解,体会含义。
(4)通过学习本文明白了什么道理?你想对主人公说点什么?
【这是本课揭示的主题,设计的主旨是为学生的读、思、议提供平台,使他们在反复品读中会理解,有感悟。而感悟、理解的过程就是学生知识形成、内化的过程,更是能力提升的过程。】
四、回归整体,明写法,拓展延伸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结合板书归纳本文的另一条写作线索。
3.布置作业:查找资料,如果被马蜂蜇了,该怎么办?
4.总结。
【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另一条写作线索, 指导学生从读到写。】
五、板书设计:(略)
(责任编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