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寄宿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2015-05-25王娜
王娜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好习惯如同生命的枝头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对一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对于寄宿的小学生来说,其行为习惯更应引起教师的关注。因为这些学生承载着家长太多的希望,家长自己省吃俭用,长途跋涉把孩子送到县城学校上学,寄宿在看护阿姨家里,为的就是孩子能在城里接受良好的教育,将来有出息。但由于远离孩子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这些家长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问题——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所以,教师要尽好职责,重视对寄宿小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
一、以生为本,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我们班主任工作中的首要任务。陶行知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纠正行为偏差的能力。小学生的行为具有反复性、多变性的特点,缺乏自制力。所以,班主任不妨在寄宿学生中培养卫生检查员、作业督促员、值日组长等小干部,让他们对其他学生一天的学习、生活、常规等情况进行监督,指出不良习惯所在,必要时进行协调处理;引导寄宿学生自问:今天在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出现了哪些不良行为习惯,使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观公正的评价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过程中,找出值得肯定的、发扬的良好行为习惯,直接面对需要改进的不良行为习惯,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二、个别谈话,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存在差距的。对于习惯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个别谈话的方法,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所处的困难,帮助学生尽快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我经常利用课间操的时间与寄宿学生聊天,特别是对寄宿在同一个阿姨家的学生多问、多关心。小学生天真,我一问,他们就会互相说出对方的不良习惯。在你一言我一语之后,我便清楚了每一个学生在寄宿阿姨家的状况。但我从不在他们的面前直接指出其缺点,而是利用与他们个别相处的时间,帮他们分析不良习惯给他们成长带来的弊端,帮他们制定改掉不良行为习惯的计划,学生会欣然接受。这种做法与当众揭穿相比,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会收到较好的督促效果。
三、开展活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之外,还应配合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如开展“好习惯伴我成长”主题教育班会、“争做良好行为好少年”演讲比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思想教育。同时,结合学习身边的榜样,如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岗位小能手等,营造比学习、比进步、比提高的教育氛围,使寄宿生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目的,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多加鼓励,关注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
改变不良的习惯与建立新的良好习惯是一个艰巨的斗争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允许学生习惯的形成有个过程。为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自觉与不良习惯做斗争,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确保良好习惯的养成在严格的自律与他律的监控约束下进行。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他们的付出、努力教师要看在眼里,并做到及时表扬,不断鼓励,增强学生的信心。
五、家校联系,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合力
寄宿学生的家长多数是农民,他们大都文化水平低,对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重视程度不够,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淡薄,缺少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与家庭教育观。然而习惯的养成具有一致性的特点,要取得实效,一定要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为此,班主任首先要从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入手,精心策划、准备家长会,用一个个生动的事例向家长证明良好行为习惯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指出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让家长深知他们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其次,组织家长听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题讲座,让一些在教育孩子方面成功的家长作经验汇报,对寄宿学生的家长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提高寄宿学生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重视自身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影响与作用,提高家长的家教水平。
此外,寄宿学生多住在私人开办的补习班,一位阿姨要照顾很多孩子的生活,辅导孩子的学习。班主任、家长不妨经常与这些阿姨沟通,唤起她们的责任心,切实让她们担起对寄宿学生的学习、生活的责任,督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改正和养成,不辜负家长的信任,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研究,本着反复抓、抓反复的原则,学校、教师、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相信做到了这些,寄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