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交心以情暖情
2015-05-25白代伟
白代伟
教育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呼唤,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提升。课堂是师生心灵相约的地方,是师生多层次合作互动的场所,通过对话、合作、沟通来实现生命的共同成长。因此,教师与学生要以心交心,以情暖情。
2012年,我接任的班级——高一(12)班,班上的学生有着与旁人不一样的特性,班集体也有着“加强班”“太子班”“百万班”“坑爹班”林林总总的称呼。最初面对这些“可爱”的学生,我采用犀利的词语,高昂的语调,因为不这样不足以使他们受到当头棒喝,迷途知返,同样也不能让我酣畅淋漓地发泄出失望与不满。可每次咆哮过后,学生依旧我行我素,而我也是精疲力竭。如此的管理,和我一直企盼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相去甚远。
一次和一个做心理医生的同学诉苦的时候,他批评我说:“这完全是你自寻烦恼,自作自受。”我很不解,询问缘由。他给我做了一个对比。他说:“医生治病救人,教师教书育人,从这个角度说两者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可医生和教师的心态却有着很大不同。医生给病人看病时,病人来就诊,医生就界定他是一个病患,需要我的帮助。确定病情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治疗,病人病情没有恶化,医生会高兴,因为患者在自己的医治下病情稳定了;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有了好转,那医生会更高兴;如果彻底治愈了,那医生的心情就可想而知了。这样的治疗过程无论病患,还是医生都是愉快的。而如果治疗无效,病情恶化了,医生不会特别伤心。因为病患来的时候是有病的,不是自己没有努力。可教师管理学生时的心态是:每个学生都是优秀的、聪慧的……怎么变差了?在教师的心里既定的印象是学生最优秀的形象。而这‘印象就成了教师教育的参照物。在教师管理学生的过程中,会认为自己辛勤的付出,精细的呵护,学生怎么还没在既定基础上上进,怎么还和其他孩子有很大的差距。换言之就是没有认清学生的现状,出发点是虚高的。所以你一次次失望,一次次恼火,恼火加剧失望。无数次失望过后就是绝望与悲伤。教师和学生双方痛苦,结果是苦涩的。你为什么就不能学一下医生对待病患的方式?特别是你这样的班级。”
回家细想朋友的话,认为很有道理。同一件事情因不同的处理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我明确了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要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浸润这一方式:以心交心,以情暖情。
还记得第一次开家长会时,当学生听到我要求家长必须到位时,面部那苦涩的表情。下课后找我诉说各种家长来不了的理由,我惊讶于学生们丰富的想象。我安慰他们,这个家长会有别于初中的家长会。家长会后,学生高兴地跑来问我,怎么开的家长会,家长不但没骂反而乐呵的对待自己。从此,我走近了学生,学生也亲近了我。
班级自习有声音,我走到班级门口,声音消了,我不再大喊,而是用目光特别关注一下动作大的学生;学生违反纪律,我不再先讲道理,而是倾听学生的缘由,询问一下应该怎样处理他;班级的活动,不再是我和班级干部操办,而是有特长的学生承办,我加以辅助。整个高一上学期,我重点关注学生能力的改变,不强调他们可怜的成绩。一周进行一次总结,着重表扬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善,辅以需加强改善方面的提醒。不刻意强调学习成绩,检查作业时不过分强调完成度,重点放在教师讲评后的练习册和作业检查。看学生的记录情况,告诉他们不管有多差,我注重的是他们的变化,让他们在仪容仪表、跑操、卫生等方面有进步。在那之后,班级的整体学习风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偶尔一次看到了一个同学的QQ空间,他在空间里这样写道:我不在乎他上课是否严肃,因为他的严肃中掺有一丝不苟;我不讨厌身处于他的办公室中,因为在他的脸上可以看到和煦的笑容;我不害怕他毫不留情的当面批评,因为在他厉声的责骂下,分明有着更深的关爱;我不过分看重他的赞扬,因为我知道他更希望我们能获取进一步的成功。别问我他是谁,好吗?我只想说:他的确符合我心目中好老师的标准!
学生渴望教师能以心交心,以情暖情,而我们任课组的六位教师,也都在以这种方式接纳着12班的学生。有的教师发挥年龄优势,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和学生交流学习得失,有针对性地设计习题,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讲解、检查和巩固。对不过关的学生一个个过筛子,而不是以罚代管或置之不管。有两位女教师,身兼三个班的课,工作量很大,可是无论我班学生问出多么幼稚的问题,她们都尊重学生,以学生现有基础为出发点,精心组题,耐心讲解。她们对学生的关心不仅是知识上的,而且还有生活上的,把母爱浸润到了学生的心田。我班一个女孩有一段时间有心理困惑,而我又是男班主任,两位女教师就经常在晚上放学后给她发短信,帮助女生走出心理困惑。正是这以心交心,以情暖情的方式,让学生的成绩也悄然变化。在高一第一次月考中,我班最好成绩是年组294,而第二名就排415名,前500名中我班只有10人;而现在最好的成绩是年组176名,前300名的有10人,前500名有30人。
以心交心,以情暖情之于学生,犹如阳光之于种子。美丽的鲜花在交心暖情之中绽放。交心暖情使学生树立了自信,促进他们自主、自强、健康地成长,并不断走向成功。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