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花朵沐浴爱的阳光
2015-05-25宋红伟
宋红伟
从教10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学生,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同时也收获了累累硕果。面对荣誉和成绩,我的心情异常平静,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一个教师应尽的职责。由于家庭的熏陶和影响,立志“当一名好老师”早就成了我心中的希冀和崇高的诺言。我爱自己的事业,胜于爱自己的生命,我把自己的爱与责任,把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倾注到教育事业上。十几年来,我早来晚走,辛勤工作,并在工作岗位上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人们常说:“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思想意识、言语行为、道德情操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和感染着学生。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都应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充分发挥表率作用,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加强自身修养。在课余生活中,我以自己的言行举止影响和带动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养成教育。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努力做到以德育德,以心交心,以诚立诚,以智启智,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从而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爱的培养是班级情感文化建设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慈爱,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以及学生之间的友爱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尊师爱生融洽和谐的班级氛围。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尊重学生的情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平等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了解、宽容学生的无心之错,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产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每个班级都有一些自觉好学的优秀生,也有一些个性不明显、成绩平平的中等生,还有一些个性很强、有时还调皮捣乱的后进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因此学生不可能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也不可能用同样的速度、沿着唯一的途径达到相同的终点,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差异性,发展个体特长,为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样,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不会被当作教育中令人头疼的问题,而是当作一种财富和底蕴。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教师要倾注爱心,真诚关怀,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健康成长。为了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我细心观察学困生的言谈举止,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引导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还利用课余时间与他们谈心,帮助他们补习功课。在教育实践中我深感,教师应真诚地关怀学困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让他们感到教师并没有放弃他们,更没有歧视他们。小晓(化名)同学是一个性格内向、沉默寡言的女孩。一天我在批作业时发现小晓和同桌小马(化名)的作业错得一模一样,我的怒火一下子冒了上来。于是,我把小晓和小马叫到讲台前,批评了他们,而后耐心、仔细地讲解了错题。一个星期后,在批阅学生周记时,小晓的一篇长长的内心独白在我心底激起了涟漪。她在周记中说,那次的作业其实不是抄的,因为她和小马在同一个补课班上课时老师曾讲过这些题。当时我不信任的眼神很伤她的自尊心……看到这里我的内心极为内疚,我利用午休时间向小晓和小马道歉。小晓被我的真诚所打动,后来她主动找我谈心,跟父母有矛盾时也愿意跟我说,想不通的问题也愿意从我这儿找答案,她把我当成了知心朋友。渐渐的,她的性格变得开朗起来,话也多了,庆元旦联欢会上还上台表演了节目,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能,树立了活泼可爱的崭新形象。
有些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这就要求教师在做思想工作时要充满耐心。小徐(化名)同学曾是让我头疼的一个学生,他性格倔强、叛逆、不合群。语文老师跟我反映,他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经常不完成。于是我开始找机会走进小徐,在与他谈心时了解到,他原来不喜欢现在的语文教学方法,觉得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作用不大。顺着他的思路,我追问道:“那你觉得语文应该怎样教,若你能提出更好的方法,可以让语文老师采纳”。他笑着说:“我也不知道。”我说:“那你应该暂时先按照语文老师教授的方法试试,看到底有没有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也可以琢磨一些适合自己的更好的学习方法,然后我们一起分享。”小徐接受了我的意见。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进一步了解到他与父母的关系很紧张,他从来不主动跟父母讲他的快乐与烦恼。于是找他谈话时我列举了许多身边人的例子,使他渐渐明白了人间最无私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两代人之间难免有代沟,作为子女应懂得体谅和孝敬父母。在我的教育引导和全体任课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小徐各方面的进步都很大,小学毕业成绩也十分优秀。他进入初中后,我还常常通过电话与他交流,只要他需要帮助,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伸出热情的双手给予他力量,为他排忧解难。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无比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也深刻地认识到:当我以学生的眼光看待学生,把他们看成自己的孩子,蹲下来亲近他们、了解他们时,我就会读懂学生这本书,进而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并从中真正体会到为人师者的乐趣。
(责任编辑 赵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