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拿来主义”更要唤醒文化自觉

2015-05-25李茂中

青春期健康·家庭版 2015年2期
关键词:洋节拿来主义圣诞老人

李茂中

刚刚接到女儿电话,说今天是平安夜,希望我们能一起度过,一股暖意涌入心窝。欣喜之余,却也勾起了我对节日文化的些许思索。

说起洋节,我一向不感兴趣,但也不反对国人过洋节,对于“洋节”大举“入侵中国”这样的现状我总是不以为然,大概是一种中立、客观中掺杂着期望的态度吧!既然当今的经济都全球化了,同在地球村中成长的中国怎可遗世独立?又怎可把与经济相伴相生的政治、文化(包括宗教)等拒之国门之外?

“融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永远都不能惧怕外来的文化“入侵”或“泛滥”,关键是我们怎样吸收和如何借鉴?不得不承认,冷静下的自己面对今日中国的节日文化确实有些许担心,担忧的原由是,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日前被国人追捧的洋节,“只有形式”而“没有内容”的节庆狂热只能彰显我们的肤浅。缺乏对文化自觉的反思,只能让我们的心灵更加空虚,让我们难以找到出发的理由。

文化是一面精神旗帜,是心灵停靠之地,宗教亦是如此。文化能净化一个人的心灵,这正是文化的“良知”所在。文化有无“良知”,更多的是体现在一个个个体的思想状态,取决于个体的自省程度,以及个体的心灵是否清醒。許多人之所以相信圣诞老人的存在,是源于面对压力极大的现代生活,心底生出了对纯净、自由、和谐生活的向往和渴求。这是一种美好的思想寄托,一如尼采为艺术作出的辩护,我们需要用诗意、浪漫和单纯的信仰来让生活变得可以承受。

静心思考,圣诞源于古老西方的宗教礼拜仪式,圣诞老人则是西方人精神生活的产物,与中国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有着部分相似的历史发展脉络,但中西之节的共同之处是,都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先祖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遐想和善良期盼。我们之所以赋予文化和思想超凡脱俗的气质,是因为每每触及它们,便可以在我们心底幻化、建造出一所精致而独特的花园,抚慰疲惫的心灵。正如我们已习惯了自觉的想起“嫦娥奔月”,想象之余也领略了仙女翩翩起舞时给我们带来的心灵愉悦与美丽遐思;而当我们想到《金刚经》“一切皆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时,就少了一些世俗的焦灼,多了几分对生命真相的探知。

每一种信仰都是自性发现的产物,能促进自我的蜕变与精神的升华,当我们走上发现自我之旅并虔信所追求的东西时,自我的真相就会浮现出来。我们对“圣诞节”的理解更多的是一种对文化表象的感受,如果能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核,从各种文明之中找到我们心灵的挂搭之处,不再让我们的心灵在红尘迷途中折腾,让圣诞老人走近我们又有何妨?

圣诞老人用“送礼物”的方式慷慨地将“爱与感恩”播撒到人间的每个角落,让微小的个体、枯燥的人生多了一些情趣,让高速运转的社会多了几分温情,这也是一种神奇而珍贵的感受。如果我们每个人也像圣诞老人那样,像佛教高僧大德那样,哪怕只是力所能及的为身边的人带来一丝生活的乐趣与生命的启示,以此提升人生的质量并牢记回家之路,远比探讨“相信不相信有圣诞老人是否从烟囱里爬出”要有意义得多。拿来主义,更需要文化自觉,有了灵魂的觉醒,才能找到心灵的真实,多一分心灵的宁静,便多一分文化的良知,多一股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洋节拿来主义圣诞老人
偶感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洋节“中国热”
圣诞老人
跟踪导练(五)(4)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圣诞老人的一天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教学案例
反思洋节热加快大连城市节日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