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学生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
2015-05-25陈金莉
陈金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掌握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手实验、习题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溶质质量分数学习,让学生体会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发展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建立及简单计算。
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设计依据】依据课标要求、考试说明及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确定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流程】
(一)贴近生活,创设情境
师:展示学生自配的不同颜色饮料瓶的红糖水。
[介绍]以上三饮料瓶的液体是我们兴趣小组的学生自配的红糖水。
[设问]根据你的观察你将作出哪些猜测?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发言]
1. 三瓶溶液颜色深浅不同,颜色浅的没那么甜。
2. 颜色最深的一瓶可能是饱和溶液,其他两瓶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3. 它们的浓度不同,颜色较深的浓度大,颜色较浅的浓度小。
[设计意图]将书本上的药品CuSO4溶液改成红糖水使学生更易和生活联系,亲近化学,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质疑交流,引发思考
[设问]对如何验证糖水颜色越深浓度越大的这一猜想,你有哪些好办法?
[学生讨论交流,并相互质疑。]
[学生总结发言。]
1.尝一尝,越甜的浓度越大。
2.颜色的深浅。
3.将3瓶糖水蒸干比较得到糖质量的多少。
4.没有必要将整瓶糖水全部蒸干,只须取一部分等量的3种糖水蒸干,比较即可。
5.可以在等质量的水中,加入不同质量的糖,制得的糖水的颜色不同,加入糖多的颜色深。
【设计意图】体会自我解决问题能力,认同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关注学生自我评价能力
(三)活动探究,形成认识
[过渡]对于方案5,我们一起来探究,是否可行?
[活动探究](投影展示)
在3支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g、1.5 g固体红糖,振荡静置,比较3种红糖水的颜色。在这3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溶液浓稀的根据是什么?
[交流活动结果]
1.填充上表结果(略)。
2. 3种溶液颜色由浅到深,浓度由小到大。颜色越深,浓度越大。
3. 3种溶液所含溶剂质量相同,溶质质量不同,所以组成各不相同。
[介绍]表明溶液浓度的方法很多,初中主要学习“溶质量分数”,即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学习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必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讨论]在上述活动探究中,3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各是多少,把结果填在表格中。
[设问]将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合理变形得到哪些式子?
[汇报结果]
1.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师小结]溶质的质量分数能准确地表示某溶液的组成,也能比较不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生产、生活有很大的作用。
(四)联系实际,理解升华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减小呢?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投影]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KNO3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 g KNO3,向B烧杯中加入10 g水,并用玻璃棒搅拌至全部溶解。
(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溶液的质量是多少?
(2)向原溶液中增加10g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g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是多少?
(3)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活动探究]请3名学生分别上黑板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并提出异议。
[学生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设计意图】认识溶质或溶剂量的改变对溶质质量分数的影响,加深对溶质质量分数的理解。
[课堂检测]
在4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碳酸钠不饱和溶液中,加入10g碳酸钠(全部溶解)或10g水,计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设计意图】当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及目标的达成度。
[本课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质量分数,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理解了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增加溶剂时溶液组成的改变情况并会计算。
[作业]
习题1、4、7,并完成P42实验9-6。
【板书设计】
课题3 溶液的浓度
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计算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100%。
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