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2015-05-25

现代中小学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性别差异独生子女自主性

高 丽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的发展特点与影响因素研究

高 丽

(河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河南洛阳471023)

为考察中小学生所处的生态环境中的相关因素对其自我调节的影响,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松原市2所小学和2所初中的5—8年级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结果显示∶中小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性别、年级、学习负担、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方面差异不显著。提高中小学生自我调节能力需注重性别差异,加强学生自我调节意识;减轻教育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父职教育,促进孩子的自我调节学习。

中小学生;自我调节;发展特点;影响因素

近二十几年来,中小学生的学校适应问题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热点。学术界普遍认为从小学到初中的学校生活转变是最难的一次。学生在从小学到初中教育过渡的时候,正处于青春期,面临着快速的身体、认知及心理上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变化对中小学生提出了适应的要求。如果能提高中小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仅能促进其学校适应,而且对他们将来的社会适应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Bronfenbrenner提出的儿童发展生态模型中∶微观系统除了包含个体自身的性别、年龄、健康等因素以外,还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等因素;中间系统主要指个体所处的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外在系统指个体成长的环境中并未直接参与但对其有影响的因素,如父母的职业、邻居、媒体环境、社会的福利政策等;宏观系统指个体所处的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以及意识形态,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鉴于此,本文系统地考察了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的发展特点,及其所处生态环境中的相关因素对其自我调节的影响。

一、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选取松原市2所小学和2所初中5—8年级的学生,测试前统一指导语,由9名心理学研究生担任主试,回收有效问卷1 094份,根据标准化分数法,高于或低于平均分三个标准差的原则[1],去掉极端值,剩余有效问卷935份。本研究中所选取的被试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分布情况(n=935)

2.研究工具

研究中采用的测验材料为自编的中小学生自我调节问卷,问卷分为动机、策略与行为自我调节3个维度,38个题目,其信效度良好。

3.研究程序

问卷利用中小学生的上课时间当堂施测,分两次进行,有效被试935人。测试中注意到了顺序效应,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真实做答,测验大约需要10 min。测验数据均采用SPSS 18.0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

1.中小学生自我调节发展的性别差异

经t检验发现,中小学生在学习自主性、时间分配、日常行为、校园行为维度上性别差异显著,详见表2。

基于以往研究中对性别差异研究的不一致,如前文研究假设中所述,这种性别差异可能因为存在无关的变量干扰,比如学生的学习成绩。鉴于此,对性别与自我调节各维度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控制学习成绩后再进行偏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没有控制学习成绩之前,性别与学习自主性、时间分配、日常行为、校园行为相关显著。控制学习成绩后,学习自主性、时间分配与性别的相关依然显著,相关系数虽然都有所减小,但减小幅度不大,日常行为、校园行为与性别的相关不再显著。这表明,部分变量与性别的关系是可能受成绩影响的,性别因素在自我调节上还是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使控制了学习成绩之后,依然如此。

表2 中小学生在自我调节能力各维度性别上的差异检验

2.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的年级差异

经差异检验发现,在动机自我调节、行为自我调节、策略自我调节、自我调节总分上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详见表3。

表3 自我调节的年级差异检验

3.中小学生学习负担与自我调节之间的关系

自我调节发展趋势的已有研究结果,有发现随年级升高,也有随年级下降的,笔者认为这可能与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关,故针对各年级的学习负担进行了差异比较,详见表4。

表4 各年级学习负担平均分与标准差(S±D)

研究发现,总的说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感知到的学习负担越来越大,六年级由于有择校的压力,其学习负担高于七年级。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四个年级间存在显著差异。经事后比较发现,六年级、七年级、八年级的学习负担均显著高于五年级,六七年级之间、七八年级之间、六年级与八年级之间两两比较均不显著。

为了进一步明确自我调节各维度年级间的差异是否与学习负担有关,首先对学习负担与学生自我调节各维度间做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其次对年级与自我调节各维度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以及偏相关分析(控制学习负担,见表6)。

由表5可知,学习负担与自我调节各维度及总分之间相关显著。在控制了学习负担之后,年级与自我调节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行为自我调节维度上变为边缘显著,策略自我调节与年级的相关变得不显著,动机自我调节、自我调节与年级的相关虽仍然显著,但相关系数有所下降,详见表6。

表5 自我调节各维度与学习负担之间的相关分析

表6 年级与自我调节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及偏相关分析

4.自我调节在家庭结构上的差异检验

由于家庭结构中父母离异与离异后再婚的人数都较少,故将两组合为一组称为离异组,比较在父母不同的婚姻状况下,学生自我调节的差异,详见表7。

表7 中小学生自我调节在家庭结构上的差异检验

经t检验发现,生活在父母离异和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仅在行为自我调节维度上差异显著,策略自我调节维度、自我调节总分上处于边缘不显著。

5.自我调节在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检验

根据被试家中子女的数量,检查非独生子女与独生子女在自我调节上的差异。t检验发现,在自我调节的任一维度及总分平均分上,独生子女或非独生子女间差异均不显著,详见表8。

表8 是否独生子女在自我调节各维度上的差异检验

6.父母受教育程度对自我调节的影响

根据已有研究,父亲和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本研究分别将父亲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加以考察,根据被试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的分布情况,将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分成两组,初中及以下分为第1组、高中及以上为第2组,分别考察父亲文化程度与母亲文化程度对学生自我调节发展的影响。

结果发现,父亲文化教育程度高低在努力管理、学习自主性、时间计划、时间分配、校园行为维度上差异显著,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详见表9。

表9 父亲受教育程度在自我调节各维度上的差异

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母亲教育程度高低两组在学习自主性维度上处于边缘显著,其他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详见表10。

表10 母亲受教育程度在自我调节各维度上的差异

三、讨论

1.自我调节在性别上的差异

已有研究关于自我调节在性别上的差异表现,学者主要有这样几种观点∶(1)女生对自我调节策略的运用要显著好于男生。如Zimmerman[2]等人对5,8,11年级的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多运用自我调节的学习策略。王红姣、卢家楣[3]发现女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强于男生;(2)男生在自我调节某些策略的运用上优于女生。如雷雳[4]等人考察了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中目标定向的性别差异,发现男生比女生表现出更为积极的定向方式。周国韬[5]通过对中学生使用学习策略情况的考察,发现女生在调控策略水平上显著高于男生,而男生在认知策略水平上略高于女生;(3)自我调节学习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也有研究发现,在控制了先前成绩的影响后,很多性别差异就消失了。通过对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状况的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学习不存在性别差异。[6]总的说来本研究与大部分研究的结论一致,中小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存在性别差异。[3-8]

由于有研究提出自我调节存在年级差异,因此本研究分别对小学和初中学生自我调节的性别差异进行了检验,检验结果一致显示,女生在自我调节的部分子维度上显著好于男生。研究结果发现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女生的学习自主性高于男生,时间分配优于男生,日常行为与校园行为的表现优于男生。但在控制学生的学习成绩后,虽然日常行为与校园行为与性别间的相关不再显著,但学习自主性与时间分配维度上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Zimmerman[2]等人的研究结论一致,可能源于女生比男生发展更成熟,因此在自我调节的发展上存在跨文化的一致性。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要求下,女生被要求更听话、文静,女孩往往与教师建立更稳固的关系,达到更高的分数,实现更高的教育水平,进步总体上优于男生。即使控制学生的背景,女孩在自律和人际关系技巧上的优势,也使得女生很多时候更听老师与家长的话,更能按照老师和家长的要求去做,在自我调节的动机与策略维度上的发展明显优于男生,尤其是在学习的自主性与时间的分配上。在时间计划维度上,男生与女生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但在时间分配维度上,男女生之间差异的显著,更能体现出男女生之间的性别差异。在对学习时间的计划上,男生也一样希望自己能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但在具体实施上,由于男生的发展不够成熟,玩心更重,却不能把精力和时间更多地按照计划实施。最后,在行为自我调节维度上,男女生在没有控制学习成绩之前,二者差异显著,但在控制学习成绩后,二者差异不再显著,这可能说明学生的行为自我调节表现受成绩的影响,成绩好的男生与成绩好的女生之间在行为自我调节维度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学习成绩差的男生与成绩差的女生之间在行为自我调节上差异也不显著。但由于女生的成绩优于男生,所以整体上来说女生的行为自我调节表现优于男生。Duckworth &Seligman[9]发现吃苦和耐劳的能力在性别差异上的大小和意义体现在他们学习中采取不同措施的自控能力上。因此,多种研究证据,直接和间接的都可以很好地表明自我调节能力的性别差异与成绩有关。

2.自我调节的年级差异

对自我调节发展趋势的已有研究结论形成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1)自我调节随着年级升高,发展越好;(2)随学生年级的升高,自我调节能力反而下降。本研究发现自我调节总的发展趋势为,随年级升高,自我调节越来越低。具体说来,在动机自我调节维度上,随着年级升高从小学五年级到初二的学生得分逐渐下降;策略自我调节维度上,初二学生显著低于小学五年级与初中一年级学生;行为自我调节维度上,小学五年级显著高于小学六年级与初二,初一显著高于初二;自我调节总分上,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二年级显著低于小学五年级,初二显著低于初一。总的说来,本研究发现自我调节随年级升高反而下降。

这可能与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有关,小学低年级课业任务较轻,教师积极参与训练学生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包括学习策略的掌握、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对时间的管理和利用等。但是根据Zimmerman对自我调节发展阶段的划分,该阶段的学生尚处于在他人指导下被动效仿的阶段,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内化标准和自我强化。[10]这样学生就无法顺利进入自主控制和自我调节的阶段。而大部分学生步入中学之后,在繁重的课业任务下,同时又缺乏教师进一步对其自我调节能力的训练、指导和强化,其自我调节的能力反倒退化,就可以理解了。

笔者认为该发展趋势可能与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关,鉴于这种假设,本研究考察了小学五年级到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结果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并且,学习负担与中小学生自我调节各维度及总分间的相关均显著,在未控制学习负担之前,年级与自我调节各维度及总分间的相关显著,控制学习负担之后,年级与动机自我调节、行为自我调节及总分间的偏相关仍显著,但相关系数有所下降,年级与策略自我调节间的偏相关并不显著,基本上证实了笔者的理论假设。

3.自我调节在家庭结构上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父母离异和正常家庭的中小学生在策略自我调节维度及自我调节总分上处于边缘不显著状态,仅在行为自我调节维度上差异显著。这说明父母的婚姻状况对中小学生的自我调节并没有太大影响,但对其行为的自我调节却有显著影响,这可能因为父母离异的中小学生父母与婚姻正常的父母比起来,对中小学生的行为监管不严。

另外,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学生在自我调节各维度上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与我国目前的人口情况有关,即使非独生子女学生,家中子女也不会超过2个。因此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享有的各种资源区别并不大。

社会经济地位仅对中小学生的时间分配有影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被试对时间的分配能力显著高于社会经济地位低的被试。另外,父亲文化教育程度高低在学习自主性、努力管理、时间分配、时间计划、校园行为维度上差异均显著,在其他维度上差异不显著。母亲教育程度高低两组在学习自主性维度上处于边缘显著,其他维度上差异均不显著。

四、教育建议

1.注重性别差异,加强学生自我调节意识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男女生的性别差异及其在自我调节各维度上的不同。男生在时间计划上与女生是基本相同的,但在实施上却差于女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增进男女生之间的交流,让女生成为男生在自我调节学习上的榜样,比如男女生同桌、小组合作、榜样介绍(我如何做自己时间的主人)。但教师应注意的是,在激励男女生自我调节学习的方式上应有所不同。女生的社会赞许性较强,正向的引导即可达到较好的效果。但对于男生来说,说教效果较差,尤其对高年级的男生来说更是如此。可以加强男生对自我时间的管理,并及时给予赞许和肯定,加强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意识,使其学习进入良性循环。

2.减轻教育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自我调节学习是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学生应该随着年级的增长自主性增强,自我调节学习能力逐级提高,但研究结果恰恰相反,这提示我们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减负。初中生的学习负担显著高于小学生,初中学习压力大,可供初中生自主支配和分配的时间少,这样可供学生支配用来自我调节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就少,每天只能从早到晚被动地跟着老师的安排来学习,不利于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发展。减负可以体现在课堂上不要安排太满,每节课留5~15 min给学生自主安排,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查漏补缺;减少上课时间和作业的布置,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来安排自主学习。

另外,初中生学习成绩开始分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感明显下降,因此其动机自我调节低于小学生;在行为自我调节维度上,小学生认为教师就是权威,很依赖教师的评价。而初中生开始挑战教师的权威性,对教师的态度也开始有所转变,因此导致初中生与教师之间可能产生一些摩擦,出现不良的行为。这就要求初中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充分尊重和激发初中生的自主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3.加强父职教育,促进孩子的自我调节学习

本研究发现,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对学生自我调节影响更大。由于我国传统的女主内、男主外的家庭模式,母亲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最多时间的陪伴者。爸爸也心安理得乐得清闲,把自己应尽的责任交给妈妈承担,周末的大小游乐园放眼望去,令人生疑∶爸爸都去哪儿了。

已有研究成果表明,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更高。这些孩子在学校可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将来也更容易成功。因为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更多提供给孩子的是温情、舒适感;而父亲更多提供的是依靠、力量与支持。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性格的影响上,如坚强、自立、勇敢等,而这些是母亲所不能替代的。中小学生正是锻炼其意志力的重要阶段,孩子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应多一些时间来陪伴孩子的成长。学校和社区可以举办相关的家长学习和讲座,促进父职教育,让更多的父母了解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1]谭克平.极端值判断方法简介[J].台东大学教育学报,2008,19(1)∶131-150.

[2]Zimmerman B J,Schunk D H.Reflections on theories of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M].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1∶289-307.

[3]王红姣,卢家楣.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J].心理科学,2004,27(6)∶1477-1482.

[4]雷雳,汪玲,等.目标定向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2001,33(4)∶349-353.

[5]周国韬,张林,付桂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5)∶612-613,619.

[6]方平.初中生自我调节学习发展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3.

[7]Else-Quest N M,Hyde J S,Goldsmith H H,et al.Gender differences in temperament∶A meta-analysis[J].Psychological Bulletin,2006,13(2)∶33-72.

[8]Ponitz C C,McClelland M M,Jewkes A M,et al.Touch your toes!Developing a direct measure of behavioral regulation in early childhood[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08(23)∶141-158.

[9]Duckworth A,Seligman M E.Self-discipline gives girls the edge∶Gender in self-discipline,grades,and achievement test scores[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6(98)∶198-208.

[10]高丽,张向葵.家庭功能与青少年学习自我调节的关系∶同伴行为模式中的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2)∶153-157.

[责任编辑:江桂珍]

G444

A

1002-1477(2015)05-0064-06

10.16165/j.cnki.22-1096/g4.2015.05.017

2015-01-14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EBA110326);河南科技大学教改课题项目(20140512)。

高丽(1982-),女,山东乳山人,博士,讲师。

猜你喜欢

性别差异独生子女自主性
国家自主性与文在寅政府的对朝政策
游戏中的规则与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
不同性别青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对TWA的影响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发展性教育督导与学校办学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