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性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5-05-25潘旭红杨成明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有效性问题对策

潘旭红杨成明

(1.磐安县职业教育中心 浙江 磐安 322300;2.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

有效性视角下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潘旭红1杨成明2

(1.磐安县职业教育中心 浙江 磐安 322300;2.浙江师范大学 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实现全方位、多方面衔接的关键。本文基于中高职有效衔接和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分析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必要性,透视中高职的课程标准缺乏清晰界定、课程开发模式缺乏职业性、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树立中高职一体化课程观、制定科学统一的课程标准、建构有效实用的文化课程体系及具有层次性的专业课程体系等具体措施来推动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

关键词:有效性;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对策

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是现中高职全方位、多方面衔接的关键。有效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具体是指以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不同层次人才的需要构建一体化、协调化、有序化、渐进性与上升性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从而现中高职学生的自然过渡与构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目标。基于中高职课程衔接背景,审视当下我国中高职课程现状,从而通过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策略的探究促使中高职课程设置的科学化、合理化,既是中高职现有效衔接的关键,也是职业教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通过自我内部结构调整把握新的发展机遇、获得新的发展生机的内在诉求。

一、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必要性分析

(一)基于“就业+升学”双导向的驱动

自1999年国务院《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颁布以来,通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从而培养每位公民持续发展的能力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中始终秉持的发展理念。中高职的有效衔接质上是个体获得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不同层次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而形成的终身教育形式。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内部各层次教育形式流通渠道的逐步通畅,中职由于毕业生缺乏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通道而形成的“断头教育”局面逐步向既可以满足学生继续深造、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需要,也可满足毕业生顺利现就业需要的“就业+升学”双导向驱动的教育形式转变。

(二)中高职实现有效衔接的内容支撑

中高职现有效衔接并非简单的“学历嫁接”,而是现中高职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招生制度、管理体系等一系列环节的有机衔接,从而对中高职进行全面性、一体化和系统化的设计,推动中高职的协调发展,而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全方位有效衔接的核心。

(二)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要求所在

课程作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素质建构的基础和载体,职业教育课程是连接工作岗位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现良好衔接的媒介,从而通过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个体持续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社会经济发展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这也对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而高技能人才的塑造需要经过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工程师等一系列环节,而其中发生关键性变化的便是不同阶段技能人才职业素质与能力的提升与发展。这就要求中高职之间形成循序渐进、衔接有序、螺旋上升的课程体系来服务于高技能人才的成长需求。

二、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长期以来,中高职各自发展导致中高职课程体系内部多方面的差异,这在推进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利影响。

(一)课程标准界定不清,缺乏统一性

课程标准作为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目标标准、内容标准以及结果标准的有机统一。中高职课程标准的厘定是明确规定中高职人才培养规格,从而满足个体持续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的动态性需求;合理确定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为现应然的人才规格奠定良好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基础;科学制定评价标准,以此作为评判学生能力水平的依据。协调统一的中高职课程标准基于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层次性明了、内容结构合理、知识构成呈现构螺旋上升,从而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当前,我国中高职培养目标的确定缺乏国家专门性文件的统一说明,中高职统一课程标准的缺乏使得中高职之间在课程设置、课程教学等方面呈现出各自为政的局面。在此背景下,中高职往往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知识、技能结构来进行课程设置。因此,中高职课程标准界定不清,缺乏统一性,使得中高职一体化课程开发模式的形成、整合型专业课程构建、具有衔接性特征的文化课程形成等方面的目标难以现,从而对全面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课程开发的学科中心模式缺乏职业性

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的选择应该以专业所对应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根据际工作过程中各种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来指导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从而促使学生现由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一般能力到关键能力的有效过渡。但从中高职课程体系现状来看,中高职课程体系仍然遵循学科中心的课程开发模式进行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相应践课的构建。这种过分注重分科所进行的课程体系建构模式,强调的是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而对于职业教育应有的职业性却无法显现。应然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应以专业所对应的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为依据进行课程安排,现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另外,从中高职某一使具体课程内容结构来看,内容组织的依据依然是知识体系,而对于职业教育所强调的促进个体技能和能力的培养、良好职业道德品质的形成以及职业个性倾向的兼顾有所欠缺。中高职课程结构构建的学科化倾向,使具体科目的形成更多依赖于人为的划分,而非基于知识和技能形成规律基础上的知识整合。这也使得中高职课程衔接的际操作过程受到学科课程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从而限制了中高职现内涵对接。

(三)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缺乏整合性

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决定了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应具有递进性、层次性、系统性的特征,从而为中高职现有效衔接发挥正向作用。但由于当下我国中职学生对口升入高职的升学几率仅有5%,使得中职招生方式以注册入学为主,而高职招生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招生主要是通过高考来进行统一招生。高职生源具有复杂性,不仅包括来自于中职的“三校生”,还包括了通过参加高考入学的普高毕业生,这就使得高职课程的设置无法兼顾到每一类学生群体的情况,课程的开发和设置基于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零基础”状态来进行,而忽视了中职学生原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基础,使得高职开设的课程与中职原有课程出现了重复。如华东师范大学匡瑛指出,当下中高职课程重复比例可达到20%~40%。中高职作为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教育形式,所培养的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标准也应有所区别。中高职课程内容安排缺乏层次性和整合性,不仅使得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在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方面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而且由于专业课程重复而形成课程资源的浪费,使得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难以现。

(四)文化基础课程相互脱节,缺乏衔接性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设置不仅服务于学生就业的需要,还应考虑学生继续升学的需要,从而使得职业教育促进个体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的功能有效展现。但由于中高职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使得中职在课程设置过程中主要关注于毕业生现就业,而忽视了少部分毕业之后继续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的需求。中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使得中职学生在学习期间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未来岗位需求技能的获得,而呈现出“技能课挂帅,理论课为辅”的课程学习现状。与此同时,由于中高职课程各自为政,不仅在课程设置上缺乏衔接思维,而且对于理论课程的学习要求也不一致,使得中职继续进入高职学习的学生理论知识难以满足高职理论课教学的要求,出现了理论课学习吃力的状况。中高职由于文化基础课开发和设置的脱节以及中职文化课设置缺乏衔接意识,使得文化基础课的过渡性较差,从而使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缺乏基本的条件支撑。

(五)专业技能课程“倒挂”,缺乏层次性

在中高职发展过程中,中职课程践化倾向与高职课程理论化倾向的差异使得二者在学生专业技能课程方面也呈现出一定差异。中职注重学生践技能的培养,促使中职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双师型”师资的培养、训基地的完善、训方法的科学整合等,使得中职专业技能课建设不断完善和成熟。而高职由于自身发展历史较短,且长期参照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在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环节的践性特色方面较中职略有不足,使得高职“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打造、学生高技能培养以及习训练等方面逊色于中职学校,这导致了中高职学校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出现了“倒挂”现象,也使得具有技能基础的中职生进入高职后操作技能未能有效得到提升,反而出现了弱化的现象。

三、实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路径探究

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有效与否,关键取决于中高职能否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模式、具有衔接性特征的文化课程体系以及层次性凸显的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针对中高职课程在课程标准、课程结构以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应积极探究有效对策,促使中高职课程改革在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以及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历程中发挥积极影响。

(一)协调性、统一性良好的中高职课程标准的制定

制定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是改善当下中高职课程标准中不利于现中高职课程有效衔接的关键环节。首先,要通过教育部门组织职业教育课程专家、职业教育主管部门根据中高职的培养目标定位来制定中高职统一协调的课程标准,从而明确中高职各自的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和结果目标,促使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特征凸显。其次,在国家统一课程标准下,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应为现中高课程的有效衔接共同制定具有衔接性的课程标准,以此来指导中高职具体教学计划的制定,避免中高职课程重复、课程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促使个体能力在不同学习阶段都能有效提升。再次,通过建立弹性学分制解决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学习缺乏学习兴趣、专业课重复的问题。另外,也可促使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凭借已修学分和个体兴趣,选择相邻专业进行学习,正确选择学习方向,帮助其发挥特长、有效形成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职业能力本位的中高职课程开发模式的转换

在中高职课程衔接背景下的中高职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体系方面应破除学科体系的束缚,根据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差异和学生未来从事岗位(群)的职业能力需要,整合、确定中高职各自的课程体系结构,形成既能够体现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又能够凸显高职人才选拔、培养的课程体系,从而促使中高职之间现有效的课程衔接。具体措施为:将原有按照学科逻辑形成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技能训练课划分为不同的课程模块,把学生所学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划分为一个个能力要素,并根据每个能力要素来组合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以及技能训练课,以形成课程模块,从而使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职业能力的形成为依据来进行。中职重技能、轻理论的课程倾向,使得中职文化课处于辅助地位,这不仅不利于为进入高职继续学习的学生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也不利于中职文化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在现中职毕业生顺利过渡到高职学习的目标时,应改善以往中职文化课与践课的比例,从而形成合理的课程结构,促使中职课程结构与高职课程结构有效对接。

(三)衔接性、实用性良好的中高职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本质决定了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中的文化课生成不应参照普通教育的文化课模式来建立。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规定中职文化课包含语文、英语、计算机等7门文化课,这也成为中职文化课设置的基本依据。但首先应明确的是,中高职文化课是服务于专业学习的知识体系,因此,中高职具有衔接性和用性特点的文化课程应自成体系,形成区别于普通文化课程体系的知识体系,并结合专业特点制定文化课的学习目标与教学方法等。其次,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文化课程体系应具有渐进性和组合性,从而既可满足中职毕业有继续升入高职学习意愿的学生提前学习、了解高职文化课程的内容及要求,从而为到高一层次学习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又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并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与专业学习要求对于文化理论课进行多次选择、自行组合,促使自身特长发挥与能力提升。

(四)层次性、有效性良好的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是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核心,更是中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形成的主要内容。中高职专业课程的重复设置是由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以及中高职专业课程缺乏整合和优化而导致的。因此,在构建层次性凸显、高技能人才有效培养的中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清晰厘定中高职各自的人才培养规格,基于此分析不同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专业知识,并为不同能力形成设置相关的课程,使得课程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其次,中职、高职作为职业教育两个层次的教育形式,由于人才培养规格在技能配备、知识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性,决定了中高职课程内容在难度、广度以及能力要求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应根据层次性、递进性原则优化整合现有的中高职专业课程,同时,科学合理地设置中高职不同专业在不同阶段的专业课程,促使学生专业技能的螺旋上升,现自然过渡。

参考文献:

[1]王寿斌.中高职衔接不是简单的“学历嫁接”[N].中国教育报,2012-05-30(6).

[2]张键.对中高职课程有机衔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16-18.

[3]肖凤翔,肖艳婷,雷姗姗.基于课程论视角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职教论坛,2013(31):55-59.

[4]张友辉,肖凤祥,蔡亚男.构建素质本位的五年制高职“立体式”课程结构[J].教育与职业,2008(29):29-31.

[5]张甜甜.中高职衔接的关键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4):47-50.

[6]李术蕊.推进中高职衔接,构建现代职教体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36-43.

[7]吴金林,石一民.从高职教育角度看中高职衔接问题及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 (4):117-120.

[8]刘晓敏.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与衔接体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16):180.

[9]王丽雅.中高职课程进阶式衔接的探索与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5):10-13.

[10]徐国庆.中职课程亟待改革[J].中等职业教育,2008 (5):1.

[11]祝士明.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3(25):37-40.

(责任编辑:杨在良)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the Curriculum Linkage between Secondary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fficiency

PAN Xu-hong1,YANG Cheng-ming2
(1.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of Panan,Panan Zhejiang 322300,China; 2.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iang 321004,China)

Abstract:The curriculum linkage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key point of the linkage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all sides.On the basis of the curriculum linkage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ly-skilled talents,the necessity of the curriculum linkage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nalyzed.The lack of a clear definition of curriulum development mode,lack of professionalism for course development mode,and repeated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higher a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re also elaborated in the paper.Some 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the new curriculum concept,building the scientific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are taken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curriculum linkage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effectiveness;the curriculum linkage betwee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problems;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13-04

作者简介:潘旭红(1970—),男,磐安县职业教育中心高级技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有效性问题对策
高层建筑防火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走,找对策去!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