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糖腺苷治疗儿童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观察
2015-05-23张海霞王凤玉张圣宇张晓岳
张海霞,王凤玉,张圣宇,张晓岳
(淄博市中心医院,山东淄博255036)
EB病毒(EBV)感染人体后可以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淋巴瘤、噬血细胞综合征等多种临床疾病,其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儿童较为常见,如不及时治疗,容易演变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相关性恶性疾病。目前临床上治疗EBV感染相关性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选择何种抗病毒药物及阿糖腺苷抗EBV感染是否有效仍存有争议[1,2]。为此,本文就阿糖腺苷治疗 EBV感染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2年12月~2015年3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EBV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64例,男34例、女30例,年龄(4.1±2.9)岁。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3]:①具有发热、咽峡炎、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典型临床表现;②外周血异型淋巴细胞 >10%;③EBV特异性抗体(VCA-IgM、EA-IgG)或EBV-DNA检测阳性。64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两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 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相同的保肝、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阿糖腺苷10 mg/(kg·d)治疗,1次/d;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5 mg/(kg·次)治疗,2次/d;疗程均为10 d。治疗期间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两组用药后热退(体温降至37.5℃以下)、咽峡炎好转、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以及颈部淋巴结长径 <0.5 cm、肝脏回缩至正常、脾脏回缩至正常所需的时间;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两组治疗第7、10天EBVDNA拷贝数,EBV-DNA<500拷贝/L为阴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EBV-DNA阴转率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有1例表现为皮疹、瘙痒,临床症状轻微,未行抗过敏治疗,继续应用该药症状无加重趋势。对照组1例表现为呕吐、腹泻,1例出现粒细胞缺乏。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3 讨论
EBV属于疱疹病毒科γ亚科,它是一种嗜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的双链线性DNA病毒,该病毒在人群中普遍易感[4],正常人中90%EBV抗体检测阳性。近年来,因EBV感染B淋巴细胞可引起相关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逐渐被临床医生所重视。其中EB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儿童感染EBV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5],临床上以发热、咽峡炎、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及异型淋巴细胞升高等为主要特征。目前,针对EB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治疗包括抗EBV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临床上较常用的抗EBV药物有更昔洛韦、阿糖腺苷、利巴韦林、干扰素等,各种抗病毒药物的具体疗效尚不确切。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s)
表1 两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d,±s)
组别 热退时间 咽峡炎好转时间正常时间观察组 3.85±1.42 4.65±1.53 4.51±1.98 6.59±1.61 7.7异型淋巴细胞<10%时间颈部淋巴结长径<0.5 cm时间肝脏回缩至正常时间脾脏回缩至<0.05 <0.05 <0.05 >0.05 >0.05 >0.05 1±1.81 9.37±2.69对照组 4.67±1.64 6.01±1.71 4.89±1.87 6.92±1.58 7.43±1.65 9.31±2.72 t 9.31 9.76 8.35 1.98 1.94 1.42 P
表2 两组治疗后第7、10天EBV-DNA阴转率比较[例(%)]
更昔洛韦在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抗病毒治疗已有不少报道[6,7],但是,由于其对正常人体细胞有一定毒性,可致肝肾功能损害、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应,临床医生选用更昔洛韦抗EBV治疗比较谨慎。阿糖腺苷是一种新型抗病毒药物,属于嘌呤核苷类,临床抗病毒谱广,能选择性地抑制病毒去氧核糖核酸聚合酶和核苷酸还原酶的活性,致病毒DNA无法合成,从而产生较强的脱氧核糖核酸作用,其药理机制与更昔洛韦相似。此外,阿糖腺苷亦可抑制mRNA,使病毒成熟所必需的mRNA缺乏,导致病毒复制中断,进一步加强其抗病毒作用[8]。有研究表明,阿糖腺苷能尽早清除体内EBV感染,改善传染性单核细胞的预后,防止其转化为慢性活动性EBV感染性疾病[9]。因阿糖腺苷进入体内后被迅速代谢成阿糖次黄嘌呤核苷,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迅速下降,临床毒性显著降低。阿糖腺苷临床常见不良反应有注射部位局部疼痛,少数可出现神经肌肉疼痛及关节疼痛、白细胞减少,多在停药后自行恢复。
国内对使用阿糖腺苷或更昔洛韦治疗EBV感染已有相关文献报道。汪山林[10]发现,单磷酸阿糖腺苷可取得与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同的效果。罗静等[11]研究表明,阿糖腺苷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更昔洛韦比较,平均住院日缩短,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不良反应减少。本研究发现,阿糖腺苷治疗患儿急性期热程、咽峡炎改善、异型淋巴细胞减少时间均明显短于更昔洛韦,阿糖腺苷治疗患儿抗病毒治疗第7天EBV-DNA阴转率高于更昔洛韦治疗。因此认为,阿糖腺苷治疗EBV感染相关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较更昔洛韦疗效确切。两组患儿肝、脾及淋巴结缩小时间以及抗病毒治疗第10天EBV-DNA阴转率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EBV感染所致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自限性疾病有关。由于抗病毒药物的不良反应随应用时间延长有增加趋势,因此本研究抗病毒治疗7 d后即复查患儿外周血EBV数量,EBV-DNA转阴者及时停药。其中15例EBV-DNA检测仍阳性的患儿继续行抗病毒治疗3 d出院,出院后2周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EBV-DNA,14例患儿EBV-DNA转为阴性。1例患儿EBV-DNA仍阳性,再行第2疗程抗病毒治疗。
[1]Rickinson AB,Kieff E.Epstein-Barr Virus.Knipe DM,Howley PM.Virology[M].5th ed.New York:Lippincott Williams and Wilkins,2007:2655-2700.
[2]Katshara Y,Yachie.Cell type specific infection of Epstein-Barr virus(EBV)in EBV-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and chronic active EBV infection[J].Crit Rev Oncol Hematol,2002,44(3):283-294.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19-827.
[4]刘浩,蒋龙凤.EBV相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02例临床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18):8209-8212.
[5]Williams H,Mscsween K,McAulay K,et al.Analysis of immune activation and clinical events in acute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J Infect Dis,2004,190(1):63-71.
[6]布月青,杨巧芝.更昔洛韦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67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48(44):53-54.
[7]Balfour HH,Hokanson KM,Schacherer RM,et al.Avirologic pilot study of valacyclovir in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J].J Clin Virol,2007,39(1):16-21.
[8]刘明芳,蔡英健.阿糖腺苷治疗儿童EB病毒感染的疗效分析[J].海峡药学,2015,27(1):80-82.
[9]Ben-Chetrit E,Wiener-Well Y,Fadeela A,et al.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during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and their long term clinical significance[J].J Clin Virol,2013,56(4):312-315.
[10]汪山林.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4,39(5):619-621.
[11]罗静,黄春平,阿糖腺苷与阿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5):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