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戈尔巴乔夫回顾苏联解体前后

2015-05-23本刊编辑部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5年3期
关键词:叶利钦戈尔巴乔夫苏联

维尔纽斯事件

进入1991年,国家没有得到预算的批准。俄罗斯行政当局阻止了预算的通过。制造业的下降速度加快了(与1990年第一季度相比下降了5%)。新成立的苏联政府也犯了错误。苏联企业进行的零售价格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被中央政府将财政杠杆交给加盟共和国的做法所抵消。由于不平衡的工资上涨,加盟共和国的通货膨胀迅速加剧。不过,当时苏联层面的货币和财政改革并没有采取“休克疗法”,并没有取消对于大部分民众的最低生活保障。但是,左右翼激进派继续争权夺利。

1月12日夜里发生在维尔纽斯的事件,对于国家的政治和情感都是极大的考验。军队拒不执行苏联总统下达的命令,而是听从了据称是驻地指挥官的命令,攻占了由支持独立的民众守卫的电视台。而苏联总统的命令是要用政治方式而非武力来解决立陶宛首都日益加剧的冲突。14人死亡,更多的人受伤。这个令人极为遗憾的悲剧性流血事件,被用于纯粹的政治目的。很难让人摆脱这样的想法:“有人非常想让苏联总统对这次流血事件负责。我竭力避免危机的升级,拒绝对立陶宛实行总统直管,因为我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我重申不能允许有人不经宪法程序,而是使用武力或通过军方‘未经授权’的行动去夺权。”

与此同时,叶利钦立即飞到塔林,与波罗的海国家的领导人会面,在发给联合国的一份通报中将维尔纽斯事件称为“苏联对立陶宛的侵略”。在号召驻扎在波罗的海国家的军人保持克制的时候,叶利钦发表了体现其固有的挑衅风格的宣言,称“很显然已经不可能在没有俄罗斯军队的情况下捍卫主权”。在苏联最高苏维埃,我强烈谴责这个前所未有的、意义深远的宣言,这实际上是提出分裂军队的威胁。

在莫斯科和其他几个城市,激进反对派组织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示威游行,要求苏联总统辞职,指责苏联总统制造了维尔纽斯悲剧。民主俄罗斯运动领导人直接导演了这场反戈尔巴乔夫的运动。1991年2月,叶利钦在电视上直接对戈尔巴乔夫宣战:“我断绝与总统本人及其政策的一切联系,要求他立即辞职。”随着3月17日苏联公投日期的临近,叶利钦领导的反对派势力急剧提高了反戈尔巴乔夫和反苏的调门。3月初,民主俄罗斯运动支持的政治罢工再次在库兹巴斯矿山和其他地区发生,要求苏联政府下台。整个国家的经济,特别是钢铁工业和农业再一次遭受重大损害。5个炼焦炉组和20座高炉在1991年的最初几个月被关闭。

规模浩大的反戈尔巴乔夫抗议集会在莫斯科市中心的马涅什广场举行。类似的示威游行在俄罗斯多个城市举行,号召公民们在公投中反对保留苏联和改革苏联。当时的很多媒体都掌握在反对派手中,没日没夜地播出苏联历史上最为困难和悲剧性的事件。

叶利钦的目标与美国领导层的目标正相符

谈到这个问题会令我们的一些民主“教师”和“导师”感到不舒服,但我不能回避另一个涉及面更大的问题——西方对于我国改革的争议问题。

我们国家和改革的命运当然首先并主要是在苏联国内决定,首先并主要取决于我国社会和经济所处的条件以及各种国内政治势力的平衡——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但是,苏联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国际形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国与邻国和大国的关系以及我国在整个世界的地位方面都是如此。改革满足了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紧迫变革需要,肯定会引起整个国际社会的关注。这就是世界各国密切注视由改革开启的社会政治进程的原因。起初,西方认为改革只不过是另一场宣传运动而已,美国确实也持有这种看法。

1987年10月,美国专家开始发现对戈尔巴乔夫领导层最突出和最可耻的反对者是叶利钦。1989年9月,叶利钦出访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伦特·斯考克罗夫特将军在他的白宫办公室接见了他。好像是出于巧合,乔治·布什进来小坐了十五分钟,而叶利钦没有给他留下什么深刻印象。

不过,根据后来面世的出版物,美国情报界的高级官员和国防部长迪克·切尼本人,都开始坚持要美国总统收回将“单一的”赌注下在戈尔巴乔夫身上的做法,转而支持叶利钦。他们认为叶利钦的政治计划比戈尔巴乔夫的政治立场更加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因为叶利钦的政治计划是肢解和终结苏联,在俄罗斯实行自由放任主义的市场经济;而戈尔巴乔夫寻求“放松”国家社会主义和向市场经济过渡,虽然这是一种“监管之下”的市场经济。(R.M.盖茨:《阴影之下》)

“中央情报局是叶利钦的另一个支持者,但不是通过大量语言,而是通过一系列评估来表示支持。其评估报告突出了叶利钦在俄罗斯国内外广受欢迎的情况,以及他的改革方案和对待国内其他民族的方式。”盖茨这样写道。

根据后苏联时期公布于众的一些美国“专家”的说法,情报机构拼命“推销”叶利钦,以至于斯考克罗夫特将军甚至在谈论“中央情报局内的叶利钦粉丝俱乐部”。

美国政府内最为保守的官员和他们在布什内圈的代表人物,最终连美国总统本人都把赌注押在叶利钦身上。叶利钦的目标——肢解和终结苏联——与美国领导层的目标正相符。很显然,美国人已经认定叶利钦领导下的更加羸弱的俄罗斯,比戈尔巴乔夫竭力实现复兴的苏联更加符合美国利益。而且,这种认定的前提显然是出自美国的传统战略逻辑:“胜利或失败”。美国国防工业、情报界和石油垄断公司的代理人,能在塑造美国对苏态度和对叶利钦态度的过程中发挥如此积极的作用,这绝非出于巧合,而且其目的就是要摧毁苏联。

我认为那种将冷战结束解释为美国和西方对苏联与东方的胜利的说法,同样来自这伙人。但是,难道这样纯粹实用主义的评估(受到这些集团和人物的利益支配)是唯一可能的、最为理性的和真正高瞻远瞩的评估吗?同时这个评估又是来自冷战结束后处于新世界的美国领导层的见解吗?苏联解体后的这些年表明,美国一旦认为自己是冷战的唯一胜利者,就开始在国际场合以“赢者通吃”的可疑原则行事。但这个态度对美国加强其世界地位并无裨益。正相反,反美情绪在几乎所有地方都变得日益强烈,直到掀起的恐怖主义浪潮正面冲击美国的心脏地带。2001年史无前例的“9·11”恐怖袭击触发了全世界对美国表示同情和支持的潮流。但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违反了国际准则,而且完全无视联合国的存在,这无助于美国加强领导地位的努力,甚至连美国的一些盟国也不支持其做法。同时,叶利钦时期的美国对俄政策也无助于美国声望的提高。

在叶利钦担任总统期间,美国领导人似乎根本没有看到叶利钦炮轰立法机关的行为、引起公愤的“休克疗法”、强制实行的私有化或掠夺性寡头制度的缺陷。总体而言,西方鼓励叶利钦采取激进——自由主义的进程,但不重视俄罗斯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声望。尽管莫斯科提出了抗议,但轰炸贝尔格莱德又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他们对俄罗斯总统的古怪举止暗中窃笑,却故作亲切地拍着他的后背,欢呼他是“真正的俄罗斯民主人士”。这种对俄罗斯缺乏诚意的做法,无助于提高俄罗斯公众对西方民主制度的尊重和信任程度。所以,叶利钦时期反美情绪在俄罗斯明显加强,完全不会令人感到意外。

猜你喜欢

叶利钦戈尔巴乔夫苏联
叶利钦演戏
抓住重点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站在叶利钦墓前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二十年后看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政界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有关1991、苏联解体和戈尔巴乔夫的民意调查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