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恩难忘,光芒永存
2015-05-21高孟绪
高孟绪
有一位师姐在我的微信空间中写道:“有的人去世后,给人留下了科研成果;而有的人,留下的却是方向和精神。”我想对于恩师,对于遥感研究方面的指引,以及大爱的精神将永远闪耀着光芒,也将无形中引导我们如何继续为人师表。
2015年1月10日,恩师永远离开我们的当日,我在外奔波了一整天,晚上看到西北大学的一位同学发来短信:“小文老师怎么去世了?”再一看微信中几近刷屏的消息,几乎不敢相信恩师已经仙逝多时了。后来才知道在当天的上午,肖师兄在老师学生的QQ群里发出“在京 想见的 上午来306看一眼吧”的消息。遗憾的是未能见到恩师最后一面,只能16日送他最后一程了。
最近一次见他老人家,是在去年5月底回老家办婚礼前,我和爱人到北师大去看恩师和师母吴老师。那时看他老人家精气神还挺好的,还开玩笑说生了娃娃让他给起名。没想到,恩师发病急,走得快!可恶的病魔这么快就夺走了他的生命。
去年9月10日,我给李老师发节日问候邮件,顺便汇报近况。恩师很快回复:“今年甘肃一人因鼠疫亡。你们有反应吗?”(落款还是熟悉的二字:小文)。我博士阶段在遥感所跟随曹春香老师(我的第二导师)一直做空间信息技术在传染病领域的应用研究,尤其是鼠疫方面,但近两年中断了这方面的研究,未及时跟进。结合自己了解到的信息给老人家回了邮件,没想到很快收到他的回复:“谢谢!我想在科学网转发您的回复,暂时隐去尊名。如果有不同意见,请提出,我相应修改。小文。”科学网很快有了那篇“【求教】解读:酒泉26年未见人间鼠疫”的博文。最近,因为自然科学基金的推进,研究有了一些新的进展,正待有机会向恩师汇报,他却忽然永远离开了我们。
回想2008年从陕西师大硕士毕业,能成为遥感所李老师名下的博士,总觉得真是幸运。那时候对于北京,对于院士,是既向往又觉得很遥远。还记得曹老师带我们去见李院士的时候,自己既紧张又兴奋,没有想到他是那么的平易近人。李老师批评我们说以后来绝不让带东西,还留我们在学校的教工之家食堂吃午饭。那是我第一次那么近和院士坐在一起,永远记得那一次我们喝的是二锅头。因为我第一次喝,喝了几口后就感觉胃里翻江倒海,便故作镇静说要去卫生间,没想到刚带上门就吐了出来。结果外面有人敲门问我怎么样?原来是李院士看出来我去卫生间是假,喝酒有些难受是真,让同门来看我一下。等我清理好了再回去的时候,老人家笑着说,没事,慢慢来。
记得读博期间,两周一次的小组会,若没特殊情况李老师总会挤出时间与我们一起讨论问题,关心我们的研究进展和生活中的困难。印象中特别清楚,由于每人跟随的第二导师有所不同,大家的研究方向也有一定差别,但每次李老师都会认真地听完每一个报告,在不经意间用近乎请教的口吻针对不同的问题指点迷津。他总是鼓励大家要勤于思考,真正地弄懂问题。好几次,李老师同我们分享他的二锅头,师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把问题理清。那样的场景似乎近在眼前,却又离得好远。
博士毕业的时候,我一时未找到合适的归宿。记得是端午节前后,我去李老师家,那天他好像身体不是太舒服,一般礼节性的拜访他都会拒绝的。我记得到了老师家楼下,电话询问,当老师知道是学生过来的时候,还是让我上楼到家里。老人家问了我情况,当时就让吴老师联系电子科大看可否有机会。临走,他和吴老师让我带上端午节学校送的粽子,还安慰我说:“别着急,回去把粽子吃了先好好过个节。”出门时,我的眼泪流了出来。因为种种原因我最后未选择到电子科大,而到地理所做博士后,李老师很爽快地给我写推荐信,并说留在北京挺好的,好好干。
这几年,断断续续地在几次会议上见到李老师,有机会和他聊几句,他总是热情地询问我的近况,鼓励我别心急,扎实做些东西,并让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多关心我。感激之情,我无以言表……
有一位师姐在我的微信空间中写道:“有的人去世后,给人留下了科研成果;而有的人,留下的却是方向和精神。”我想对于恩师,对于遥感研究方面的指引,以及大爱的精神将永远闪耀着光芒,也将无形中引导我们如何继续为人师表。
恩师,一路走好!吴老师节哀!
2015年1月13日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08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