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当运用信息技术 构建高效科学课堂
2015-05-21屈春杰
屈春杰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正以让人始料未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在一切有条件的地方,科学课程的教学应尽可能地运用诸如各种音像资源、计算机软件、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内容服务。依据学科特点和儿童年龄特征,科学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为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怎样将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科学教学,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呢?下面就科学课《登月之旅》的教学来谈谈我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赏月
小学生年龄小,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并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要使他们认识周围的自然现象,应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开始。教学中恰当辅以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探求科学知识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在《登月之旅》一课 ,我首先通过多媒体出示多幅月色图片创设情境,初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通过交流有关月亮的传说,引发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月球真实面貌的学习欲望,为后面的科学探究做好铺垫。
二、探究研讨,模拟实验——探月
科学教学注重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自主探究自行获取知识,其目的是使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在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但在科学课中,对某些事物的观察探究往往会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成为教学中一个突出难点,而此时介入信息技术手段,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积极作用。
《登月之旅》一课 ,研究月球环形山成因和模拟环形山形成实验是本课难点。对于月球的环形山,学生知之甚少。如何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月球的环形山及了解其成因,信息技术充分展示了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为了让学生更加熟悉月球环形山,我先让学生了解伽利略用望远镜对月球的观察及近代科学家对月球的研究,认识环形山、月海。月表图片的出示完全颠覆了学生对月球的美好想象,在学生惊异之际适时抛出问题,猜想环形山的成因,引发学生头脑风暴。然后再次出示地球陨石坑与月球环形山图片进行观察对比,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猜想。
科学实验是学生科学探究必要的过程和手段,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替代,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时是否需要信息技术呢?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优化实验教学过程,提高课堂实验的效果。在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中,从实验方案的研讨设计到呈现,从实验的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到数据的采集汇总分析,适时应用课件进行引领点拨,尽量多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使学生的创造力被充分激发,思维不断提升,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三、拓展了解,增加积累——登月
科学课程是一门强调以探究为主的特色学科。课堂知识的设置,不能把学生禁锢在教室或书本里。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积极地利用广阔的网络资源,并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科学,学习科学。
《登月之旅》一课的教学重点是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了解月球基本情况。为突出重点,课前先让学生搜集月球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课上先通过播放阿波罗号飞船登月视频,使学生对月球有一个直观全面的认识。然后深入挖掘学生课前所获取的资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将所搜集的月球资料进行交流,增加课堂知识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延伸升华,科技前沿——访月
科学课教学内容面大量广,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但整合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科学课中渗透爱国主义、科学意识、安全意识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能更好地引发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登月之旅》一课,我将搜集整理的我国探月工程的有关图文资料发布给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学生拓宽了视野,感受到科技的伟大,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情感得到升华。之后又布置一个作业:如果你成为一名月球导游,准备怎样向访客介绍月球呢?课后继续收集月球的有关资料,写一篇月球导游解说词。作业的布置使下课铃声成为科学探究的又一起点,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利用网络等多种方式自主学习,对所学知识及时巩固并加以拓展提升,使科学真正地服务于生活。
总之,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在科学课的教学中,选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必须有利于学生积极的科学思维,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和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在科学课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实现它们的优化整合,构建高效的科学课堂,使信息技术更好地辅助我们完成科学启蒙任务,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不断提高。
【作者单位:鞍山市东长甸小学 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