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言碎语话
2015-05-21张三苏
张三苏
“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开春后,此类“振奋人心”的标语便开始以“解救众生”的姿态在网络世界横行,让正在谋划减肥大计的大批女青年打了一个机灵,悻悻地想“明天一定要开始减肥”。往往这个想法之后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下定决心的一部分人开始动起来,节食、运动,渐有成效;其二是想法很励志、实际未行动的一批人,照吃不误、照想不动。两种方向关系到不同人的性格与选择的差异,因此两种方向均无可厚非、并无对错。只不过,当两个方向走到极端时,便都得正襟危坐、严肃以待了。
什么是极端情况?就是追求“瘦到极致”“胖到随意”的扭曲心理,也就是医学上的厌食症与暴食症。在概念上,它们统称为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ED),即以进食行为异常为显著特征的综合征,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AN)和神经性贪食症(Bulimia Nervosa,BN)。
从概念上看,进食障碍属于精神类障碍,但为什么被人们当作是心理疾病呢?这一点,赫尔辛基大学心理学硕士、我国职业心理咨询师、友心人心理社区联合发起人蓝枫帮助我们解开了这个疑团:以进食障碍为代表的精神障碍,还有一个更大的“boss”叫神经官能症(也称为神经症或精神神经症),主要症状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虚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患者会因为症状所困而导致负面情绪的积淀,从而妨碍人的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正常运作。通俗来讲,厌食症和暴食症的出发点虽然是神经出了问题,但它的落脚点落在了心理问题上,而且,不能得到及时疏导的心理问题会“反噬”神经系统,导致问题恶化。
但从词语的英文释义上来看,进食障碍是一种饮食疾病,曾经有一段时间人们也一度这样认为。但加利福尼亚大学饮食失调诊所主任、精神病专家沃特·凯伊(Walter Kaye)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表示,进食障碍的患者常常是为了调节不愉快的情绪。某些患有厌食症的人觉得自己饿着的感觉更好,暴饮暴食和贪食症的人也有这部分原因也正因为如此,研究人员进一步确定将进食障碍归类为心理疾病。
理论上,我们理清了进食障碍的归属问题,但并不代表只要出现过那种极度厌食、贪食的“扭曲”心理就一定是得了厌食症或贪食症。也不是说持续减肥就必然会得厌食症,饮食量大就一定是暴饮暴食。
毕竟,减肥大军实属庞大,而厌食症与暴食症的患者却仅仅是个别。那么,那些少数的“不幸者”是如何从大军中脱离出来的呢?上文提到,进食障碍从根本上看其实是心理问题,大部分情况是由于患者对自己不认可,或生活工作中受挫,往往表现为产生自卑情绪后的自我归因,并将其归之于身材问题,所以采用极端方式“解压”,反而让压力得不到疏解,而像滚雪球一样进入恶性循环。
说了这么多,那么进食障碍的表现与衡量标准到底是什么?
对于厌食症患者,有很明显的视觉感官,患者有明显可见的消瘦,体重指数(体重指数的计算方法:体重千克数/身高米数的平方)下降至17.5以下,或在青春期发育阶段不能达到所期望的躯体增长标准,并有发育延迟或停止的状况。其次,患者会使用刺激手段主观抑制食品摄入量,如自我诱吐、导泻、过度运动、服用食欲抑制剂或利尿剂等。往往在这个阶段的患者就要注意了,因为这种本可以控制的主观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就会造成一种心理扭曲——讨厌吃任何食物,对任何食物都提不起兴趣;身体已经很瘦,但还是担心发胖。
而贪食症患者则恰恰相反,他们会持续存在难以控制的对食物的渴求和进食的冲动,表现出难以克制的发作性暴食——总感觉自己的胃有个空洞,想要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食物。虽然嘴上难以控制,但心里却自责不已,对发胖存在病态恐惧,给自己制定严格的体重界限(这个界限值通常也低于其病前医师认为是适度的或健康的体重),达不到就会出现很强的心理负担,从而患者又开始自我诱吐、滥用泻药、间断禁食、使用食欲抑制剂、甲状腺素类制剂或利尿剂等。
某些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厌食症、贪食症交替发作的情况。
我们发现,一般患者在得厌食症以及贪食症之前动机的出发点是好的,前者无非就是追求瘦与美,后者便是渴望压力得到排解。只不过是在追逐目的的过程中,他们产生了过激的心理并采用了不当的方式,从而造成南辕北辙的效果,并给自己的身体与心灵乃至身边的亲人带来极大的困扰。
除了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寻求精神药物治疗外,在治疗措施上,进食障碍问题一般以心理治疗为主。患者在心理医师的指引下,自己放松心态,寻找促发厌食或者贪食的刺激因素是什么,尽量控制对食物的过度厌恶或过度渴求的情绪,每当有类似的情绪出现时,就需要患者转移注意力。另外,患者还要杜绝催吐、倒泻、过度运动等行为,并且一旦出现反弹性暴食或厌食的情况时,要学会放平心态,尽量回归到正常、健康的饮食节奏上来。
为了鼓励人们保持健康、正确的审美与健身认知,以色列甚至颁布了一项特殊法令:禁止招用体形过瘦的模特。该法条自2015年1月1日起生效,对模特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要求不得低于18.5(世界卫生组织认为这类人体重偏瘦且存在营养不良问题),凡是不符合的都不得出现的T台和广告上。
而在中国,我们也发现,人们的审美观似乎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不再绝对以瘦为美,而认为女生有点“马甲线”、男生能练出八块腹肌是一件很让人艳羡的事情。这种认知的转变或许能够唤起一部分人对合理健身的关注,从而降低盲目节食的群体的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