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4年重庆高考作文试题及满分作文点评

2015-05-21唐仕伦

美文 2014年20期
关键词:垃圾袋美德小事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作决定。

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有些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己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

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拣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②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今年重庆市的高考作文试题是一道材料作文。要写好此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追溯比较,把握命题的规律

重庆市的高考作文试题于2011年一改过去的全命题作文形式,用材料+话题的形式来命题,似乎是要完成一种过渡。于是,自2012年开始,则连续三年都是以材料作文的形式来命题。2012年所用的材料是“拯救冷库工人”,2013年所用的材料是“大豆因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变成了豆腐”,今年所用的材料是,波罗的海海滨度假的一位和蔼可亲的房东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从已经装好的垃圾袋一一拣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并写上“玻璃碎片,危险!”的警示语。

如果说2012年所用的材料“拯救冷库工人”说明友好热情有时可以拯救生命、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生命的重要保障、于细微之处关生命,彰显着浓浓的人文情怀,2013年的“大豆因用盐卤点制豆浆而变成了豆腐”说明有时外因可以使事物发生质的变化,正确的思维具有创造性、创新可以改变命运。那么,今年所用的材料房东老人将玻璃碎片重新装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的警示语,并拒绝把房租给游客,则深刻表现了一种尽职与认真、习惯与严谨、原则与责任、宽容与关怀、善良与关爱的重大主题。

由此,我们预测明年重庆市的高考作文命题,如果以五年为一个周期的话,就有可能继续延用材料作文,如果以三年为一个周期的话,那就有可能变脸,改用话题作文或命题作文。

二、审视分析,弄懂题目的内涵

重庆市今年的高考作文材料既贴近生活,又意蕴丰富。小小材料蕴涵深刻的作文主题、彰显深厚的人文关爱、体现宽广的思想境界,极具价值引导的作用,对于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自我品格的培养,从而遵守社会规范,做事严谨认真,敢于坚持原则,懂得关心他人,可以说是传递了一种极其宝贵的正能量。它给我们的启示可以说是深刻而多元的。对于作文的立意寻找切入点,无疑也是很宽泛的。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与挖掘材料,可以有很多立意的角度。材料所表现出的敬业的精神、待人的友善、习惯的养成、责任的担当、对他人的关爱、对环境的关注等,都是作文立意的有效角度。因此,考生无论从尽职与认真、习惯与严谨、原则与责任中,还是从宽容与关怀、善良与关爱,乃至生态与环保、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细微小事做起中任选一个角度去写,都是不错的。

材料可以说是一篇精彩的小小说,它既有对事件的记叙,也有对人物语言、行动、神态乃至细节的描写。材料写得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矛盾冲突鲜明集中。读起来可谓情趣盎然,引人人胜,很容易激活考生的作文思维,点燃他们的作文灵感。无论哪个层面、何种地域的考生都能够有事可叙,有景可绘,有情可抒,有理可讲,有利于考查学生真实的作文水平。

应该说,题目材料没有给考生设置审题障碍。如果考生作文时,不只局限于材料中的某一个人,而是将房东与房客综合考量,那么,作文的立意与思想将会更深刻,内容也将会更丰满。

心中有他人,世界更美好

重庆一考生

读罢这些材料,我得到一个深刻的启示:心中有他人,世界更美好。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盲人走夜路,手里总是提着灯笼缓缓前行。人们很好奇,不解地问他:“你自己看不见,干吗还提个灯笼呢?”盲人不慌不忙地答道:“我提着灯笼是为了帮别人照亮路,这样做别人也容易看到我,避免他们撞到我。”

和谐的世界并不是一个人的世界,她需要世界中的每一个人自觉去维护。有歌唱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丽的人间”。当你心中只有自己的时候,你可能已经把麻烦留给了自己;当你心中想着他人的时候,可能他人也在不知不觉中给了你方便,给了你关爱。

身处纷繁复杂的社会之中,要是心中都没有他人,我们的生活将无法继续。如果没有发电厂的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夜晚的光明将从何而来?如果没有建筑工人们的辛勤劳作,我们的栖息之所从何而来?如果没有老师们的辛勤耕耘,我们的知识又从何而学?

“分文不取,工具自理;打扫卫生,身体力行;生命不息,绝不休息”。因为心中有他人,“扫桥爷爷”窦珍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地义务清扫连心桥。一次清扫天桥时意外坠落不幸离世,他用生命践行了博爱与无私。俗话说,水滴穿石,铁杵磨针。十一年.“美丽老人”风雨无阻,十一年“美丽天桥”纤尘不染;十一年,“扫桥爷爷”的身影蹒跚又辛苦,但他的微笑却灿烂而绚丽。

心中有他人如窦珍爷爷,让暖风将美好的道德理念穿透骨髓,扎根在心。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因为心中有他人,刘盛兰,一位普通的老人,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年届九旬仍不间断。为了身处困境的孩子们,他可以十七年几乎不尝肉味,不添置一件新衣,可以“吝啬”得舍不得买一个馒头,可以不顾形象地去捡破烂,可以苦苦支撑着不进养老院。老爷爷深蓝色布袋里一封封饱含感激之情的回信就是最好的见证,老爷爷病房中一群群前来看望他的孩子就是最好的回报。

心中有他人如刘盛兰老人,用自己最平凡最普通的身躯为他人默默地无私奉献。

心中有他人是一种崇高的品质,是一种美好的行为,鲁迅心中有他人,“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雷锋心中有他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段爱平的心中有他人,“贴工,贴钱,贴命,贴近百姓的心”;房东老人的心中有他人,收拣玻璃碎片并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心中有他人,这种光芒可以穿透任何黑暗的铜墙铁壁;心中无他人,你最终将会被自私与狭隘所吞噬”。心中有他人,世界更美好,定会处处洋溢暖人心扉的大爱!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审题精准、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述深刻的考场满分文。

下笔,作者从材料中精准地提炼出“心中有他人,世界更美好”观点用作标题,统帅全文。开篇,进一步扣紧材料,照应题目,亮明观点。

文章主题部分,作者精选盲人提灯笼走夜路、发电厂工人夜以继日地工作、建筑工人辛勤劳作、窦珍坚持义务清扫连心桥、刘盛兰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以及鲁迅、雷锋、段爱平、房东老人心中有他人的事例,并信手拈来歌词、名言佳句,深入深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作者运用散文化的语言分析问题,大量使用排比句段,使文章很有气势。另外,详略得当,层次分明,前后呼应,结构严谨,也是获得高分的重要原因。

(唐仕伦)

不能忽视小事

重庆一考生

生活中有很多毫不起眼的生活的小事,像材料中的那位房客将玻璃碎片随手装进垃圾袋,亦如那位房东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拣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并写上:“玻璃碎片,危险!”小事虽小,但千万不能忽视小事。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给刘禅的嘱咐依然如雷贯耳。细微恶事也不是小事,经常为之,他日必受其苦,因为恶有恶报;细微善事也不是小事,日积月累,必将结成善果,因为善有善报。小事虽小,我们千万不能忽略。

小事如光,一丝一缕,可以驱散无边黑暗;小事如水,一点一滴,能够形成波澜壮阔;小事如星,一闪一烁,可以照亮茫茫寰宇……从古至今,所有有识之士,都不会认为小事是小。

从前,有一个建筑师为人造房子。在挑选房梁时,他发现许多树木都不太适合做房梁。突然其中一棵让他眼前一亮:这棵树主干修长笔直,粗细均匀,正是做房梁的好材料。在砍伐过程中,他虽然发现树身上有几个蛀虫,但他却满不在乎,认为这几只小小的蛀虫算不了什么,不会酿成大患。于是,建筑师就用这棵树做了房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房梁上的蛀虫越来越多,几年之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朽木终于承受不住了,屋毁人亡。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屋毁人亡,恰恰是那几个当初在建筑师眼里毫不起眼的几个小小的蛀虫惹的祸。假如当时他从小事人手,不用那棵有蛀虫的树木,就不可能酿此大祸。小事不小,不容忽视,由此可见也。

一天,邻居的儿子正准备去上学,母亲突然叫住了他,儿子感到奇怪。只见母亲转身走进卧室拿来针线,走到儿子身边:“你的扣子掉了,我帮你缝好。”儿子心急,转身欲走。母亲拽住他,“衣冠不整,哪像个学生啊?”儿子无可奈何。

母亲蹲下身子,左手拿针,右手拿线,开始穿线。儿子看着母亲的手颤抖着把线送入针孔,已有不少白发悄悄地爬上了母亲的头。儿子的心顿时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终于明白了,母亲正是用她的逐渐苍老才换来了自己的健康成长。从此,儿子不再叛逆,不再厌学,他在认认真真地享受浓浓母爱的同时,刻苦学习,德与才都与日增长。

如此小事,是母亲对儿子深沉的爱的体现;如此小事,是儿子情感的有力升华;如此小事,不容忽略!

生活中,工作上,点点滴滴小事,可以照见一个人的灵魂。从善良美好的小事做起,修炼我们的灵魂,心灵的天空就会永远晴朗湛蓝,心灵的花园就会永远春光明媚,心灵的湖泊就会永远清澈澄明….

小事虽小,千万不能忽视小事。让我们从小事做起,去建造人生辉煌的大厦。

名师点评

作者将目光投向生活,并紧密联系作文材料,提炼出“小事虽小,但千万不能忽视小事。”深刻认知,亮出文魂。

然后,作者侃侃而谈,或引刘备给刘禅的嘱咐、“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格言,或举一个建筑师为人造房子、邻居一位母亲给儿子钉扣子的事例,摆事实,讲道理,机智巧妙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行文中,作者不忘精心打造自己的语言,多处排比、对偶的娴熟运用,不但使文章词采飞扬,而且使说理更加生动深刻。文章结尾与开头间隔反复,巧妙呼应,不但使首尾圆合,而且有余音绕梁的韵味。

(肖敏)

细节彰显美德

重庆一考生

何谓细节?就是不起眼的细小环节,细心去做的小事。

现实生活中,细节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微小而细致,但是,细节往往能够彰显美德,影响你的人生。

面对不幸摔倒的老人,过路的陌生人毫不犹豫地伸出双手,彰显了乐于助人的美德;房东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从房客装好的垃圾袋里拣出来,一一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并写上“玻璃碎片,危险!”,彰显了关爱他人的美德;青藏铁路建筑工程中,三十三处野生动物通道的设置,三种不同的通道形式,彰显了尊重生命的美德;“神八”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之前,对每个细节进行的1101次测试,彰显了严谨求实的科研美德;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困难群众家中,盘腿坐在炕上,同乡亲们手拉手,嘘寒问暖,悉心交谈,彰显了亲民爱民的美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好的生活就是由一次次看似不起眼的善良举动、一个个充满爱心的平凡细节组成的。这些善良举动、平凡细节,无不闪现着美德的光辉,令人之感动,让人敬畏!

2012年7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开始了对中国为期四天的访问。默克尔抵达南京后,退掉了事先安排的总统套房,坚持住进普通商务客房。第二天早晨,默克尔坚持和随行的工作人员一道与一般住店客人一样到西餐厅吃自助早餐。在取燕麦面包时,默克尔不小心将一片面包掉到了地上。按照惯例,酒店的工作人员会帮客人捡起来换一个,而默克尔却拒绝了服务人员,弯腰捡起掉在地上的面包,并放进自己的餐盘里。默克尔总理这一细小的举动,彰显的是一个大国总理平易近人、节俭惜物的崇高美德。

一个女大学生到一家公司去应聘。面试的主考官在问了一系列问题之后,礼貌地对她说:“请回吧。”女大学生没有抱怨,在她准备离开公司时,发现公司大院角落里的一个水龙头未关好,于是,她主动走上前去,将它拧紧。她的举动恰好被路过的公司董事长看见了,于是,董事长决定录用她。

在应聘被拒的情况下,这位女大学生没有抱怨,没有产生对抗情绪。她把水龙头拧紧的不经意的动作,虽然很细小,但却是她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为关心集体、为他人着想的良好美德的具体表现。

美丽的细节如一滴滴雨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丽的细节是一缕缕春风,融冰化雪,染绿枝头;美丽的细节是一道道闪电,表达情感,照亮灵魂;美丽的细节是一张张照片,定格人生,彰显美德;……

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人品与美德的大厦不可能“拔地而起”,只能在一个个的生活“细节”中长高。让我们关注细节,彰显美德,成就美好的人生!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视角独特、观点明确、中心突出、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文采斐然的考场佳作。

作者从材料中剥茧抽丝,织成“细节彰显美德”的论题,总领全文。

开篇,作者紧密扣题,审视现实生活,亮明观点。然后直奔主题,先用排比句精彩纽段,概括列举陌生人伸出双手救助不幸摔倒的老人、房东老人重装玻璃碎片、青藏铁路建筑工程为野生动物设置通道、“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前进行的1101次测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困难群众家中嘘寒问暖等事例,细致地阐明了细节彰显的种种美德。不仅如此,作者还深入一步,精心选取德国总理默克捡食掉在地上的面包、一个女大学生到一家公司去应聘随手拧紧滴水的水龙头的经典事例,更加深刻地阐明了细节彰显美德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可谓详略得当,相得益彰,严谨严密,无懈可击。

文章结尾,作者将引用、比喻、排比、呼告修辞融为一体,生动深刻地阐明了细节彰显美德的内涵和意蕴,豹尾强音,震撼心灵。

(唐仕伦)

责任,能筑起和谐社会的高楼大厦

重庆一考生

滚滚河流中,“我”是一滴水。渺小吗?否,因为“我”能决定一株植物的命运。

大干世界里,“我”是一朵花。卑微吗?否,因为“我”能改变一片土地的荒芜。

无论是一滴水决定一株植物的命运,还是一朵花改变一片土地的荒芜,其本质,都在履行水的责任。

回顾悠悠历史,是什么让霍去病发出“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呐喊?是什么让文天祥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慨叹?又是什么让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唤?答日:是责任,是无数仁人志士记在心上、扛在肩上的责任!正是这责任,闪耀着人性中至真至纯的光芒;也正是这责任,推动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

一个人,不能没有责任;一个社会,不能没有责任-个民族,不能没有责任;一个国家,更不能没有责任。

树立责任感,需要培养个人责任意识。歌德曾说过:责任,就是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一种爱。是一棵大树,就应该撑起一片绿荫;是一缕阳光,就应该洒下一丝温暖;一条小河,就应滋润一方土地。有了个人责任感,才有了王顺友过滩涉水,越岭翻山,用一个人的长征传邮万里;才有了格桑德吉坚守雪山河流之间,成为门巴族的“护梦人”。人人地位不同,个个责任重大。在人生路上,我们要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努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

树立责任感要培养社会责任意识。顾炎武曾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与社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自己负责,更要对社会负责。段爱平怀着对返底村的责任,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贴工,贴钱,贴命,贴近百姓的心。“神八”与“天宫一号”太空成功对接前,广大科研人员日夜奋战,对每个环节、每个细节进行反复的测试、实验1101次。无私奉献,更是一种对祖国、对人民高度负责任的崇高精神的具体体现。

树立责任感要培养国家责任意识。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苏武北海牧羊,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鲁迅弃医从文,叶圣陶不为三斗米折腰……无数仁人志士把天下兴亡当作自己的责任。陆游深念着“位卑未敢忘忧国”,杜甫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坚守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谭嗣同高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些,都是一种伟大的国家责任意识的光辉闪耀。

朋友,请牢记责任,勇担责任,付诸行动,责任,能筑起和谐社会的高楼大大厦。

名师点评

作者精心审题,从材料中提炼出关键元素“责任”,运用议论散文的体裁,深刻生动地阐明了“责任,能筑起和谐社会的高楼大厦”的道理,其独特的见解,深刻的认知,机智的论辩,斐然的文采,不能不让人击节称赞。

开篇,作者用对仗、比喻、设问巧妙解题,亮明观点。然后,作者用三个分论点支撑中心论点,从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的不同角度,或引证,或例证,全面深刻地、有理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文章运用论据很有特色,或概括列举,或详细阐述,可谓相得益彰。同时,作者还大量引用诗词名句,镶嵌在字里行间,不但使文章说理生动,词采飞扬,而且更具深厚的文化底蕴。

(肖敏)

猜你喜欢

垃圾袋美德小事
小学生拾金不昧 传承美德树榜样
吸管妙妙妙
关于发型这件小事
小事
倒垃圾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极简垃圾桶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