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楼头倚剑接崆峒

2015-05-21吴勇

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 2015年5期
关键词:崆峒山崆峒左宗棠

印象中的平凉是个神秘而令人向往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到甘肃省平凉市,去看一看崆峒山、柳湖公园等名胜。

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历史文化遗迹甚多,秦始皇、汉武帝先后登崆峒而揽胜,大诗人李白、杜甫在这里都有佳作传世。近代以来,左宗棠、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张学良、于右任等爱国人士留下了历史的印迹,而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于成纪(今甘肃平凉静宁南部),平凉泾川王母宫是西王母文化发祥地,上古时期的黄帝轩辕氏曾登临平凉崆峒山,问道于广成子,为这片土地留下了神秘的色彩。我们先到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去看看吧!

崆峒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级地质公园。“万仞丹峰拥翠环”,崆峒山的自然风光和人文胜迹共融于一体,名胜有八台、九宫、十二院、四十二座建筑、七十二处石府洞天,其中碑碣、石刻、雕塑、彩绘等艺术品不可胜数,山下水泻成湖,水色山姿,相得益彰。我们乘坐缆车跨湖凌空而上,脚下是碧玉般的湖水,眼前是巍峨的峰峦,美景尽收眼底。远眺崆峒山,山峦巍峨,峰岭耸峙,主峰马鬃山海拔两千多米耸立云天。坐缆车到达中台秦始皇、汉武帝西巡登临处,但见亭台楼阁,庙宇殿堂,遍布诸峰。中台碑刻林立,有1986年胡耀邦题书“崆峒山”碑刻,毛泽东手书林则徐“塞下传笳歌敕勒,楼头倚剑接崆峒”诗句刻碑,字字神采飞扬,气势雄浑,被誉为镇山之碑。崆峒武术与少林、武当、峨眉等武术流派驰名华夏,这里还留有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崆峒武术、威峙西陲”题刻。

下得山来,来到柳湖公园。柳湖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在这里建“崇文书院”,成为培育人才的地方。清末左宗棠任陕甘总督,率兵西征收复新疆并进而开发和经营西北。他抬棺出征新疆,逼退沙俄,收复数百万平方公里疆土。在他进军新疆的途中,见西北赤地流沙,尘埃弥漫,就大力倡导行军沿途种植柳树,柳树从陕西省长武县开始种下,一直种到平凉、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哈密、乌鲁木齐,长达三四千米,栽种柳树200多万株。为保护树木,左宗棠亲拟布告:“昆仑之阴,积雪皑皑。怀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剪勿伐,左侯所植。”诗人杨昌浚有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些柳树既美观又实用,可阻流沙,可固路基,成了西北一道壮丽的风景,被人亲切地称誉为“左公柳”。左宗棠驻兵平凉期间,疏浚柳湖,亲书“柳湖”匾额,并修复书院,命名为“柳湖书院”。暖泉是柳湖的源头,水温达17℃左右,四季畅流,泉旁有一石碑,上有左宗棠题写的篆书“暖泉”二字,下有“平凉高寒,水泉甚洌,此独以暖称,验之隆冬不冰也”等铭文。左宗棠身为武将,兼通文墨,擅书法,崇碑版,篆、隶、行、草兼善,笔力雄健,风格豪迈。昔日的“左公柳”如今柳阴葱笼,漫步柳湖,可见“柳中湖,湖中柳”的独特景观。

(吴勇,江苏省书协理事,江苏省直书协副主席,江苏省硬笔书协副主席,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书法教师)

责任编辑 张静endprint

猜你喜欢

崆峒山崆峒左宗棠
崆峒山之行•其一
崆峒山之行•其二
甘肃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以平凉崆峒武术为例
目击
曾国藩 左宗棠 互掐互粉,相爱相杀
崆峒山:仙山作舟云似海
崆峒武术 威峙西陲
崆峒流响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
左宗棠棋前明“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