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
2015-05-21■朱宁阎逸/文
■朱 宁 阎 逸/文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体系
■朱宁 阎逸/文
近年来,城市交通拥堵不仅在浙江省中心城市成为常态,在一些中小城市也开始蔓延。交通拥堵造成事故频繁、大气、噪声污染和能源紧张,不但制约了城市内部整体运行效能和对外辐射功能,更直接影响居民生活。建立畅通、高效、和谐、低碳的城市交通体系,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一、经验借鉴
治理城市交通拥堵是个世界性难题。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国际大都市就开始着手“治堵”。主要措施包括:一是将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二是重视公交、地铁和物流配送等集约型设施和枢纽建设;三是注重交通网络整合和票价优惠;四是通过经济手段对小汽车拥有和使用进行控制。目前,欧洲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平均单程上班花费的时间为27分钟,而我国50个主要城市单程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为39分钟。国内外先进城市“治堵”经验值得借鉴。
二、成因分析
国内外城市“治堵”经验一览表
三、对策建议
未来五年,浙江省将实施治理城市交通拥堵工程。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要实现“三大转变”,即路网建设从“重拓宽”向“重规划、重服务”转变,交通管理从“重监管”向“重服务、重引导”转变,交通违法处置从“行政处罚”向“经济、宣传、教育”等综合手段转变。通过“疏导、限量、转化、管控”等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一)优化区域和城市空间功能布局,科学疏导中心城区高密度交通流
一是加快培育城市群和网络化大都市,以“大分散、小集中”的城市布局理念,促进中心城市形态向“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发展。通过加快城市交通走廊和枢纽建设,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促进城市职能向外围扩散,老城区高密度交通流向外疏解。同时,完善新城区或城市组团的产业、商业、教育、卫生等生产和生活配套,实现“职住一致”和“产城融合”,减少进入主城区的交通流量。二是逐步放开设市建制,让更多有条件的县和镇,能以城市建制集聚地域性生产要素,承担大城市疏解出来的职能,减轻交通压力。三是加大城市违法建筑拆除力度,清除道路沿线商铺的违法搭建、广告灯箱、占道经营等,保证道路畅通。
(二)提高车辆出行效率,有效限制城市交通流量
一是在杭州、温州等地车改的基础上,探索适合省情的公车改革办法,严控公车的使用权限,杜绝公车私用和滥用。二是推广安全可靠的校车服务,减少早晚高峰接送上下学的交通流量。三是研究在部分城市的交通拥挤时段,对进入中心城区的车辆收取一定费用。四是推行无车日、错时上下班,扶持共享租赁车辆使用模式,鼓励合乘车辆进入城市中心区等措施。五是探索出台“拼车”地方条例,鼓励和引导人们“拼车”出行。
(三)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逐步转化市民出行方式
一是鼓励杭、甬、温等中心城市申报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工程,落实城市公交在规划、土地、路权、信号等方面优先,加快轨道交通(轻轨、地铁)建设,在客流量大、轨道交通未覆盖的地区建设快速公交,切实提高公共交通分担率。二是在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密集处建设一批“停车+换乘”枢纽,完善公交配套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三是提高公交运营质量,缩短到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和候车时间,提高行车准点率,引导市民优先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四)积极提升交通服务水平,合理管控城市交通资源
一是合理引导静态交通。加快制定《停车场(库)管理办法》等地方标准,根据停车场的区位以及停车时间,进行差别化收费,通过对停车的管控,促使私家车避峰出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停车设施建设。二是推进城市交通智能化,积极发展城市交通管理信息指挥系统、城市停车诱导系统、公交卫星定位管理调度系统、信号联动控制等,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城市道路交通与城市整体的协调发展。三是探索成立城市综合交通行政管理部门,整合对公交、地铁、出租车、水上巴士等的管理职能,实现城市交通的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四是加强宣教力度,倡导居民“1公里步行、3公里骑自行车、5公里以上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出行方式。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办公室)
目前浙江省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是:一是交通规划建设滞后于城市快速发展进程,难以提供前瞻性、预见性服务。二是城市功能空间布局不合理。商业、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过度集中于中心城区,导致日益增长的向心交通需求。三是城市公共交通的主体地位尚未建立。我国大城市公共交通的出行分担率平均约20%,中小城市平均还不到10%。杭州的公交分担率为25%,宁波和温州均低于20%,与欧洲、日本的大城市40-70%的公交分担率相比有很大差距。四是城市交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如地铁、公交、道路建设和小区建设等归属不同部门管理,相互衔接不合理。